美日共演强占我钓鱼岛的蹩脚双簧(18)

在这本书中,哈里森对中国发展海洋石油究竟是"万事不求人",还是改走依靠国际合作的道路,也有比较客观的分析。他在书中注意到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一方面在大张旗鼓提倡自力更生,一方面也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寻找和购买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装备,已经体现出中国坚持的自力更生有了一定的"灵活性"。那时,西方很多国家也认为,中国的海洋石油技术还非常落后,将某些设备卖给中国不会有太大风险,甚至也不怕中国将这些设备作为原型进行仿造。他们料定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深水钻探方面,中国在短期内很难有所突破。还有制造海上大型装备所需要的高级合金钢,以及许多微型电子构件,仍在忙着收拾"文革"残局的中国,大概一时半会也生产不出来。此时与北京做生意,正是奇货可居,可以赚上一大笔。华盛顿的决策者还抱有一个目的,期望中国的石油能尽快流入美国,以增强他们能源安全的砝码,因此卖石油设备给中国也表现得颇为"慷慨大方",包括了重型钻机、钻头、油管和中国当时无法制造的高级合金钢的防喷器等。

然而,仅靠买进欧美国家的先进装备,并没有给中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带来明显的进步,一个较长时期都在年产9万吨左右徘徊。华盛顿等了很久不见中国石油流进美国,还一度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有人提出中国坚持"自力更生"使得它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富余的石油,这样下去会符合美国的利益吗?或者中国的石油流入别的国家,会不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哈里森据此在书中探讨,中国发展海洋石油的速度与加大自力更生灵活性的关系。他说,尽管中国当时可以出于政治上和战略上的考虑,随心所欲地使石油工业得到的拨款高于其他部门,而不顾石油勘探存在"碰运气"的因素,"但是,任何社会能做的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哈里森了解到当时中国自力更生制造的石油机械,尽管按照西方标准比较粗糙,将就着也能用,中国流行的说法是"低标准,瓜菜代"。他在书中预言:"在坚持自力更生时的灵活性如何,将决定中国石油产量增长的速度。"

有这样一件事,反映了那时中国海洋石油的原生态。197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4号采油平台发电机出了故障,海上漆黑一片。女子采油队的年轻姑娘钱春英半夜12点接班,因平台简陋,安全防范措施很原始,一不小心从维修时打开的栏杆内翻了出去,咕咚一声掉进冷冰冰的大海里。在平台上的兄弟姐妹呼喊着涌向甲板,刚交班睡下的采油班长张志诚跃身起来,边跑边脱衣服,从二层平台纵身扎进海里救人......

很显然,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的海洋石油,与国际已经实现的高度科学化和自动化相比,有一段很遥远的距离。

渤海2号: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一个悲壮的时代

我们古人造"海"字,从"水"从"晦",突显海洋是个神秘莫测的晦暗深渊。正如雨果所言:"海洋总是把它的罪恶掩藏起来,它喜欢保持暧昧的状态。"可以说,人在大海面前至今还是弱者,古往今来大海掩埋了多少沉船,也就上演了多少幕人被大海打败的悲剧。但人还是在大海中前进,也还在不断重复上演这样的悲剧。在关门摸索的艰苦岁月里,中国的海洋石油队伍也背负了这样的沉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