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共演强占我钓鱼岛的蹩脚双簧(15)

我们的视线从几箱考古资料移到可说是家徒四壁的空旷房间,又从学校原来配置的几件简陋家具回到那几箱考古资料上。我们清楚,这个清贫的教授之家,这些年有限的收入大多花在西沙、南沙考古上了,每一次都是为了搜集、补充考古资料。那个时代,国家的财力似乎还不是很坚挺,学校科研经费明显不足,用到考古这类冷门学科上的更是少得可怜。而像论证西沙、南沙主权的学术研究,属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课题,说起来谁都应当关心和支持,具体落实到应该由哪个部门承担、哪个单位出资就非常模糊不清了。社会上虽然时兴拉赞助,但赞助者也都讲功利,很少有人愿意赞助这般"吹糠不见米"的项目。然而,这样一个大题目,显然是一个独臂教授的肩膀难以承受得起的,这个仅靠微薄工薪收入维持日常开支的家庭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张雪慧女士大概看出我们心之所思,瞧着我们坐的已经有些摇晃的椅子,有些不好意思说:"这些年家里的有限积蓄都花在西沙、南沙考古上,没有置办什么像样的家具,给客人坐的椅子也只能将就。"王教授深情地看了夫人一眼,对我们说:"每次去海南,她非让我坐飞机不可。临上飞机还把衣兜里的钱全掏给我,说是出门事事难。"他夫人赶忙说:"他之所以舍得享受坐飞机的奢侈,只是为了节省和积存一点体力,好去应付在南海漂泊的日日夜夜。"几句情真意切的家常话,使我们很快同这个家庭熟悉了,并从仰慕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独臂教授转化为对一位高尚学者的敬重。

很快,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车来了。摄像机打开,话筒递过来,央视记者连珠炮一般发问:"您为何不顾身体病残多次深入西沙、南沙考古?""现有的考古资料能证明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吗?"王教授在摄像机前顿时病容、病音全无,他将从南海带回的秦汉陶片、唐宋铜币和明清残瓷,一一展示在镜头前。从他已被癌细胞侵蚀的肺腑中吐出来的每一句话,都饱含拳拳赤子之情,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笔者第二次见到王恒杰,是在1995年5月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香港作家王业隆的那篇报告文学,参加《 中国海洋石油报 》与《 人民文学 》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我爱蓝色国土"征文比赛。经文学界享有盛名的几位评委投票表决,一致认可头等奖非《 南沙中国魂 》莫属,还决定邀请作者和作品的主人公都来出席颁奖大会。王教授为参加这次旨在唤醒国人蓝色国土意识的盛会,特地推迟了赴海南筹备建立南海区经济文化研究所的行程,海南省已经给予他考古工作以高度的重视,将考证和研究南海诸岛的历史纳入到了海南经济文化建设的范畴。与会朋友得知这一消息,无不为之感到欣慰。有人还用了诙谐口气:"南海考古终于可以摆脱个体户的窘境了,独臂教授从此不再孤独。"王教授有兴奋,也有隐忧,他大概已经觉出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可需要做的事情是那么多。他悄悄告诉我,开完这个会,马上得赶往海南,害怕身体一旦彻底垮了,会耽误研究所的建立。他还提出,想去海洋石油钻采平台进行考察,因为南沙对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很大程度体现在那儿丰富的油气蕴含里。我非常赞成他的这个想法,答应一定会做出妥善安排,帮着推动这一课题的研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