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海防优先者,其代表人物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此人作为曾国藩的学生紧步老师后尘,领导淮军协同湘军剿灭了太平军及捻军,成为大清国的股肱之臣,一直奉旨在沿海重地保境安民,东南安危责任所系。他深切意识到海防空虚已经造成危机四伏,朝廷堪忧,他自身的命运也堪忧,振作海防已经刻不容缓。他也清楚眼下国家财力不济,海防、塞防"力难兼顾",断然主张舍弃西北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他在朝堂上慷慨起来,说了一番极端过头的错话:"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积极主张急塞防所急者,有湖南巡抚王文韶,此公身处远离新疆的三湘腹地,却对西北边陲的危急存亡感同身受。他在朝堂上大声疾呼:"我师迟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事机之急,莫此为甚!"他与李鸿章言辞交锋,说话也有些过头,海边既然已是百孔千疮的局面,可别再把西北内地也弄成这副模样,"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还有山东巡抚丁宝桢、江苏巡抚吴元炳,动了取悦皇帝和两宫太后的心计,扯出"塞防"与"大清龙兴之地"的关系,强调东北那旮旯地近俄国,老毛子正得寸进尺,"祖宗发祥之地"岌岌可危,塞防理应重于海防。
塞防派领袖是陕甘总督左宗棠,此公与新疆还有过一段历史情缘。那是他37岁时,尚在湖南老家赋闲读书,有幸与从新疆归来的林则徐在长沙相会。林则徐见到他,眼睛顿时一亮,深谈之后倍加信任,毅然将戍边新疆期间调查整理的相关资料,还有精心绘制的西北边境地图,都交给左宗棠。他含泪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上,已经深刻领会了林则徐的托付之重,此刻听了李鸿章弃西北保东南的论调,忍不住也在朝堂上慷而慨之。他针锋相对说:"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接着从国家安全角度进一步阐述:"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随即发出警告,"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后果不堪设想。
左宗棠是有名的"湖南骡子",脾气很倔,只要认准了的事非一办到底不可。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大清国风雨飘摇中崭露了头角,展现出治军和问政的卓越才干,很快成为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连慈禧太后都认可,"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此时说话自然"一言九鼎"。他以64岁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让人一路抬着口棺材,跟随他率领的6万湖湘子弟,赶赴新疆救急。左宗棠在那片土地上驰骋数年,终于在1881年迫使俄国人在《 伊犁条约 》上签字,收复了新疆被占领土,成了近代史上让国家、民族稍稍扬了一下眉,吐了一下气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