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到过英国的朋友介绍,鸦片战争在现今英国人的眼里,不过是他们老祖宗当年发动无数殖民主义战争很普通的一次,似乎没啥特别值得说道的。而对中国来说,那是一道历史大坎:古老的封建社会被半殖民地化了,长期闭锁的国门一夜之间变得谁想开就来开,似乎连配备几个门卫检查一下通行证的资格都没了。大清国从此没了海禁,也没了河禁,外国舰船可以在中国海域甚至内河、内湖通行无阻。
国人一般理解的鸦片战争,是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海军调动坚船利炮的武装入侵。实际上,此前的雍正、乾隆年间英国人就不动声色向中国输入鸦片,用一杆烟枪同大清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较量。鸦片原是印度的产物,在很长一个时期,都由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按说,如同现在的烟草,中国有烟民,别国也有烟民,嗜好鸦片者不应该有国界。比如,鸦片在中国销售量达到2万多箱时,英国本土的销售量也达到500余箱。但正如法国一位诗人所说:"罂粟这东西很有耐性,吸过一次鸦片的人,肯定还会吸。鸦片懂得等待。"英国人很好地把握了鸦片的这种耐性,捏住了当时中国的一根软肋,等来了在中国大肆倾销的机会。
这根"软肋",就是大清国闭关锁国造成经济的严重停滞。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最适宜人口繁衍,巨大的人口数量很快转化成大清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据乾隆六年( 1741年 )统计,全国人口数量已达亿,拥挤的土地与极不发达的工商业一时无法消化吸纳膨胀的人口,城市与农村出现大量无业游民。这些流民像野鸟一样四处打食,满世界盲目乱窜,恰好被英国鸦片商人利用,编织到他们遍布整个中国的传销网络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建立了规模相当庞大的鸦片走私据点,并用兵船保护其存放鸦片的趸船,然后交由中国本土各级负责传销的鸦片贩子迅速由沿海传销至内地,包括东北、西北、西南偏远之处无一遗漏。而此时朝野上下的无所事事,官场的贪腐,社会的迷茫,醉生梦死的各类群体,世风日下的道德麻痹,又催生了国内的鸦片消费市场。一个需要麻醉的社会,很快便与外来的麻醉品一拍即合。
嘉庆年间,据呈报到朝廷的奏折,还只是闽、粤等沿海省份有暗中贩卖者,有人携至京师,吸食者除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享有特权者外,主要还是市井无赖及一些侍卫官员。嘉庆皇帝曾专门颁发一个处罚条令,侍卫官员买食鸦片者革职,杖一百,戴枷示众两个月;军民人等杖一百,枷号一个月。到了道光年间,眼看单凭禁食没有效果,朝廷将治理的重点转到禁卖,饬令州、县严行查禁,如有奸商夹带偷漏,一经拿获即追究来历,将偷漏之关口及失察之地方官"一并交部议处"。然而,鸦片营销业已形成势头,"抽刀断水水更流",不但奸商夹带治不住,小商小贩也如炸窝的马群、牛群撒开了蹄子,亦像苍蝇、蚊子见缝就钻。而且,很快由进口传销发展蔓延至自产自销,全国各地争相私种罂粟,煎熬烟膏,洋鸦片与土鸦片争奇斗艳。吸食鸦片者也由宫廷贵族、达官贵人、富家子弟等特殊群体,扩散到城乡男女老幼各个群落,大小城镇烟馆林立,各种型号的烟具陈列街前,形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新街景。清军士兵也公开在裤腰上挂杆烟枪,八旗兵顷刻成了"双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