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热与欧洲大航海(1)

一本书能搅动原本寂寞冷清的浩瀚海洋,让整个世界变得躁动不安,竟是同中国发生过密切关系的一个意大利人,留下的一本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书--《 马可·波罗游记 》。

公元1271年,也就是元朝开国之初,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老爹外出经商,从威尼斯出发,大约用了半年多工夫走进中国云南,随后到了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这个意大利小伙子记忆力惊人,口才也很好,一路上的所有逸闻趣事都能娓娓道来,赢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将其留在身边,还赏了一个可以领取薪水的闲差,让他在大江南北各处旅行,阅尽我们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市井习俗。在中国逗留满17年,马可·波罗日久思归,恰好赶上有位蒙元公主远嫁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蒙元皇帝给了他一路护送的差使,也恩准其顺道返回父母之邦意大利。马可?波罗了却公务辗转回到威尼斯,"少小离家老大回",连说家乡话嘴皮子都不利索了。但天生会讲故事的本领还在,即使后来被关进热那亚的牢房,也能将东方之行包括在中国、印度的见闻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说到北京有座"普利桑根"桥,在"日落方向"一条蜿蜒曲折的河上,洁白如玉的桥身,拱形似弯月的桥洞,精雕细刻的石狮子......让北京读者一看便明白是卢沟桥,卢沟桥也因此在西方国家有了另一个名称--"马可·波罗桥"。马可·波罗还具有从父辈传承下来的商业敏感,说起沿途物产如数家珍,连何物何价也毫厘不差,在家乡父老的心目中构筑了美妙东方的"黄金之国"和"购物天堂"。当地一位作家将这些如实记录下来,便成了轰动一时的《 马可·波罗游记 》。

现在分析起来,这部其实很普通的游记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奇书",关键是顺应了当时欧洲人冲破大海藩篱去发现世界的强烈愿望,吊足了他们寻找和获取海外财富的巨大胃口,为欧洲即将形成高潮的世界大航海启了蒙。在风帆船时代,航海还属于冒险家的事业,猎奇、逐利或为了传播宗教"普度众生",是海上冒险家不可缺少的内在冲动。海上四顾茫茫,随风漂泊,险象环生,前途未卜,生死难料,即使活着也不一定能返回故地,没有一种可以置身家性命于度外的渴求,或坚定无比的信仰,很难跨出这一步。《 马可·波罗游记 》刺激人们胃口的,除金子、银子、珍珠、宝石,还有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代就被视为豪华高贵的奢侈之物,只有罗马皇帝才能穿上整套丝绸服装,一般皇室贵族仅能用几小块丝绸点缀自己的长袍。欧洲人还对怎样生产丝绸感到大惑不解,有人说那是将树叶加工梳理而成,也有说是从一种古怪蜘蛛嘴里吐出来的长丝......

丝绸之外,还有胡椒、丁香、肉桂、豆蔻、大蒜、生姜等等。这些香料在无制冷设备年代可以用来保存食物,还可以给腌制不佳的食品增添浓郁香味儿,在那时欧洲人的眼里都是稀罕物。甚至风传大蒜有驱邪避鬼的功效,乃人间难得的"宝物",还流传下来这么一则笑话: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扛着一麻袋生姜到了欧洲一个国家,慷慨献给国王,那位国王乐不可支,很痛快地赏给献宝人一麻袋黄金。此人返回故地,琢磨着大蒜比生姜更适合做腌肉的调味品,赶紧又扛了一麻袋大蒜去献给那位国王,盼着换回更多的金子。国王见了大蒜果然兴奋异常,寻思半天说,这宝物价值连城,再多的金子也无法与其等值,还是赏你一袋生姜吧。这类似是而非的传闻,一时成了欧洲街谈巷议的"东方神话",让那儿的人们如醉如痴,还因此诞生了一门"马可·波罗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