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煤(2)

 

罗马人入侵英国的那个时代,乌黑闪亮的煤一度被称为“英国宝石”。古老的外国人没有玩虚招和花架子,如此称谓最早出自一位罗马作家的笔下。在那个时代更容易激情澎湃的作家,显然被这种祼露在英国土地上的黑色矿石所震撼。来自占领军中的工匠们,更是创造性地将其雕琢成新艳奇异的首饰,致使那个时代因有男人在外征战掠夺,而变得最为摩登的罗马女人,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这种被称为煤玉的英国宝石。

二〇〇八年深秋,陪北京的一位朋友去江汉平原上的天门市。朋友要实地考察石家河古人类活动遗址。那是五千年前到四千五百年前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一座城市。隐约可见的古老城墙与护城河痕迹还在环绕,从地下初步发掘出来的旧时遗物上的图案,让人惊讶地联系到千里之外,成都平原上三星堆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雕刻,二者之间太相似、其师承关系太明显了,因为后者要比前者要晚一千年到两千年。在那样的现场,想不认同当地考古人员的判断很难:既然可以依据某些雕刻图案神似胡人,而推想三星堆或金沙文化有可能源自遥远西方的胡人,为何不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证明,古石家河城的神秘消失是因为古石家河人为躲避洪荒,逆流向上迁徙到成都平原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古石家河人的墓葬中发现了作为陪葬品的煤精,要比“英国宝石”早上若干千年。将煤精作为死也要带走的宝物,这样的文化在五千年前,应该是足够强大的。

纯粹的煤就像人性处在婴儿时期,真的很干净。在那场战争到来之前,英国人就发现了纯煤的可燃性。那些青铜时期的土著们,就通过燃烧煤,火化死者遗骸,用尽可能的快速使之升入天堂。突如其来的古罗马大军,适时地对英国人的发现加以发展和深化。他们让铁匠们用纯煤锻造武器,让牧师们将纯煤运进神殿以维持永不熄灭的圣火。在史籍中明确记载的用途还包括,将纯煤堆积在堡垒内部,利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帮助占领军抗御英伦三岛上可恶的严寒。公元七三一年,罗马天主教圣徒彼德,写了一部罗马统治结束之后的英国历史著作。在所有关于煤的典籍中,这本书大概算得上是后人能够追溯到的源头之一。圣徒彼德在著作中说得十分明白,随着罗马大军的撤退,一度成为日常燃料的煤,又恢复了最早神性。当然,一条路走了那么多年,再退回去,总会有一些变化的。在图腾和祭祀之外,英国人发现通过燃烧纯煤,可以驱赶在公元八世纪时能够轻易长得很大的毒蛇;当瘟疫流行时,可以用来熏杀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祸根。

被附着了神性的煤,哪怕它不曾有过黑玉或英国宝石的称谓,也不能遮蔽其天籁般播洒在山丘原野之上,听任天地之光抚摸,不论雨,不论雪,不论日光,不论月色,都能恰如其分地迎过来,送回去,只留下梦幻般的深黑色泽。

如果不依据古石家河城遗址中的煤精,仅仅依照乡村传说,中国人对煤的认识与利用更要早很多。最古典的是说,女娲炼石补天,所烧的就是煤。至于是早一千年、还是早两千年、或者早一万年,则要看我们是否能够准确判断神话中的女娲生活在公元前哪一年。很少有人晓得,山西省平定县城北面五十里的东浮山,是那生活的一日三餐,日常之一年四季都少不得的煤的圣地!海拔一千二百米的东浮山,圆乎乎,厚乎乎,岭无险,坡更缓,高处的峰顶更被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伟力强行抹平了。山体四周遍地都是紫色蜂窝状的松软山石。乡村人一向口口相传地认定,女娲补天时,有一些融化过的石头没有用完,遗弃后凝固在当地。后人见到的这种布满气孔,能够随意浮在水面上的石头,便是女娲补天时的遗物。就像后代中人普遍习惯随手抛弃废物,会补天的女娲,自然也不会舍近求远,将燃起烈火融化五彩石的大灶搭建在别处。所以,平定县的志书敢于斩钉截铁地说,为何四周的露头煤床比比皆是,独独东浮山不见煤的踪影,因为它是女娲补天时不可缺少的灶台!回过头来,志书又自证,因为有遗灶,所以这里便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