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后,他们的子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新晋商,却靠挖地下的财宝一夜暴富后,将大把的资金扔到了外面。一个是将外面挣来的钱,投资到故乡;另一个是把故乡挣来的钱,投资到外地。这就是晋商和新晋商表面上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讲,当年的晋商,财雄天下,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和辛苦,是阳光财富,所以他们敢在乡梓面前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现在的新晋商暴富天下,靠的是勾结官员和不正当经营,他们的财富中,浸透着矿工的血泪,再加上他们的举措污染了环境,当地百姓对这些人很有意见。所以,他们不敢在故乡大肆张扬。
在山西人的心目中,昨天的晋商带给了他们精神和荣耀,今天的新晋商带给了他们污染和灾难。
现在的山西,到处都是棚户区,到处都是塌陷区,到处都是采空区。改变这种面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那些挖煤致富的新晋商们却裹挟着大量的资金外逃,新晋商们去追求青山绿水了,直把他乡作故乡,那我们怎么办?很多山西人,包括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要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在山西某县,为了留住那些煤炭老板的资金,当地政府推行了“一矿一事一业”的发展战略,今后,煤老板只要在当地开采一矿,就要同时投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和一项环保产业。政府的这种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五、文化产业何时兴?
山西有两棵摇钱树,一棵是煤炭,另一棵是文化。这两种资源优势,连很多普通百姓都清楚。可是,一棵长得粗壮肥硕,另一棵却先天不足。新晋商的崛起,以及他们的种种不义,引起了全国上下对昔日晋商的怀恋。
影视界这几年连续热播的晋商题材剧《白银谷》、《龙票》、《乔家大院》等等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山西的学者、官员和普通百姓,尽管对新晋商有诸多意见,可是在文化产业开发上,一直对新晋商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利用手中的资金优势,开发文化产业,转变山西单一的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造一个天蓝水清、魅力四射的新山西。可是,除了个别煤老板有所举措之外,大部分新晋商一直徘徊在文化产业的大门外,没有充当投资者的角色,一直在充当一个普通的看客。
晋商题材火爆,新晋商又不愿意投入,山西文化人无所作为。而外地的文化人却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像煤炭私挖滥采一样,对山西的文化资源进行毫无顾忌的开采。就拿当下流行的几部晋商大戏来说,都存在严重的历史问题,甚至为了剧情需要,对晋商资源进行不恰当的包装和编造。
比如,在历史上,不准纳妾是晋商家族的基本规范,可每一部大戏都在晋商妻妾成群上大做文章。《白银谷》涉及公公与儿媳妇间的情感故事;《龙票》讲的是一个晋商子弟和四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故事;《乔家大院》最大的硬伤是,成就乔家基业的人,不是乔致庸本人,而是他的两个女人。起家的时候,为了扭转局面,抛弃旧爱,找到有钱的新欢;扩张的时候,又是昨日的旧爱,后来变成寡妇的女人出资相助。每到转折关头,作为主角的乔致庸,就不知所措,变得暴跳如雷,而作为配角的两个女人,却变成了主角,又有谋略又有办法,最后是两个女人成就了晋商,这种逻辑让人觉得极其荒谬。历史上的晋商,是自己成就了自己,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小儿而无能、自卖本身。现在,对山西之外不了解晋商文化的投资者来说,古老的晋商优质资源,并没有被反映出来。
这样的电视剧,在全国接连上演以后,不利于晋商形象。假如,新晋商能够把手中的资金拿出来,与山西的文化人相结合,真正把昨天晋商的本质和精神展示出来,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而且能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何乐而不为呢?!
山西的文化产业,需要新晋商的支持。有责任感的新晋商,也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改变父老乡亲对他们的认识。没有文化的商人,充其量是光着泥脚板还没来得及穿袜子,就蹬上皮鞋四处游荡的暴发户,这样的土豹子,即使能用金钱买来诸多政府头衔,却买不来尊严和父老乡亲的敬重。
王进
2009年3月6日于北京集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