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

从1992年开始,主流好莱坞电影一直在对自身进行调整,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在各种新的因素中,由个人电脑、互联网和新的娱乐节目市场所带来的文化关注和实践上的转变最为显著。为了争取顾客,好莱坞不得不和新的休闲娱乐活动展开竞争。这些新的休闲活动吸引了12-24岁的好莱坞传统目标观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电影业中新的公司结构也自然而然加剧了这种竞争。如今的电影业已将音乐图书出版以及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付费服务和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在内的娱乐软件结合在了一起。

信息时代的好莱坞:游戏逻辑

同电子游戏、音乐CD以及互联网这些新的数字媒体的竞争致使好莱坞叙事电影的本质发生了某些变化。电影和电子游戏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起初,好莱坞大片产生出一个“后续市场”(一个对电影本身产生的消费品随后开发的辅助市场),其中包括以原电影中的角色和场景为基础的电子游戏。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许多最流行的电子游戏都是以电影为基础开发的,例如影片《机器战警》、《终结者 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美女与野兽》、《阿拉丁》。但从影片《古墓丽影》(Lara Croft,2001,2003)开始,电子游戏却成了一系列影片的素材来源。与此同时,好莱坞大片构建叙事情节的方式越来越像电子游戏,例如《极限特工》(XXX,2002)就是以一系列“考验”开始的,它们由叙事上互不相关的《谍中谍》式的行动所组成——参与者/主人公克桑德(文·迪塞尔扮演)必须过关才能去干“真正的活儿”。尽管他的角色不断被判行动失败,但克桑德执意继续玩下去,直至获胜。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谍中谍》(Mission:Impossible,1996,2000)系列影片提供了一个游戏叙事的典范。

……

独立电影

好莱坞同样努力应对所谓独立电影的兴起带来的挑战。独立电影兴起于1985年的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电影节,例如斯兰丹斯电影节(Slamdance Film Festival,创办于1995年,展演那些未能进入圣丹斯电影节的影片)。圣丹斯电影节由罗伯特·雷德福创办,将其作为支持独立电影的论坛。对“独立”这个概念的准确定义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事实上所有的影片都要受到电影市场中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的约束。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概念是指那些在传统好莱坞制片厂体系之外制作的影片(例如独立融资),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在没有任何外界控制下制作完成的。“独立电影”的说法一般是相对于制片厂的电影预算而言(例如,凯文·史密斯的《无事生非》[Clerks,1994],据说只用了2.7575万美元,而当时一部好莱坞故事片的平均底片成本为3000万美元左右),或者和一部影片出人意料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例如,约翰·塞尔斯[John Sayles]的影片《异星兄弟》[Brother from Another Planet,1984]和《莲娜》[Lianna,1983],就是有关处于边缘的人们的,例如非裔美国人和女同性恋)。

1987年,蒂姆·亨特的影片《大河边缘》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这部关于美国小镇上心怀不满的年轻人的影片堪称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影片放映后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赞誉。1989年,史蒂文·索德伯格的影片《性,谎言和录像带》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引起了轰动,和该片同时放映的影片还有《真爱》(True Love)和《希德姐妹帮》(Heathers)。米拉麦克斯公司负责发行这部影片,并赚得了247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在那时,这一成绩对于独立电影来说,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源自圣丹斯电影节一系列类似的成功接踵而来。雷吉纳·哈德林(Reginald Hudlin)的《家庭派对》(House Party,1990)通过新线公司发行赚得了26400万美元。查尔斯·伯内特的《带怒入眠》,戴什的《尘土之女》,海因斯的《毒药》,利文斯顿的纪录片《巴黎在燃烧》(Paris is Burning,1991),昆汀·塔伦蒂诺的《落水狗》,阿拉齐的《生活的终结》,艾里森·安德斯(Alison Anders)的《公路休息站》(Gas Food Lodging,1992),维克多·努内斯(Victor Nunez)的《鲁比的天堂岁月》(Ruby in Paradise,1993),罗伯特·罗德里格兹(Robert Rodriguez)的《杀手悲歌》(El Mariachi,1993),哈里斯的《IRT少女》,史蒂夫·詹姆斯(Steve James)的纪录片《篮球梦》(Hoop Dreams,1994),大卫·O.拉塞尔(David O.Russell)的《打猴子》(Spanking the Monkey,1994),史密斯的《无事生非》,爱德华·波恩(Edward Burn)的《麦克马伦兄弟》(BrothersMcMullan,1995),泰利·茨威戈夫(Terry Zwigoff)的纪录片《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1995),玛丽·哈伦(Mary Harron)的《我枪杀了安迪·沃霍》(I Shot Andy Warhol,1996),托德·索伦兹(Todd Solondz)的《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1996),尼尔·莱布特(Neil LaBute)的《与男人同行》(In the Company of Men,1997),克里斯·艾尔(Chris Ehre)的《烟火讯号》,詹尼菲尔·古德曼(Jenniphyr Goodman)的《追女至尊》(The Tao of Steve,2000),肯·洛纳根(Ken Lonergan)的《你办事我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2000),凯琳·库莎玛(Karyn Kusama)的《女生出拳》(Girlfight,2000),托德·菲尔德(Todd Field)的《不伦之恋》(In the Bedroom,2001),莎丽·斯宾厄·伯曼(Shari Springer Berman)和罗伯特·帕希尼(Robert Pulcini)的《美国荣耀》(American Splendor,2002)——这些电影全部都是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的。

到1990年代中期,独立电影成了热门,呈现了一些最有创意和令人兴奋的娱乐电影,例如《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93)、《乌鸦》(The Crow,1994)、《死囚上路》(Dead man Walking,1995)、《远离赌城》(Leaving Las Vegas,1995)、《塞琳娜》(The Selena,1997)。但是,真正意义上将独立电影市场变成一个进行豪赌的商业竞争领域的却是昆汀·塔伦蒂诺的影片《低俗小说》——是第一部赚得超过10亿美元的独立电影,并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提名(虽然只赢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

《性,谎言和录像带》让好莱坞开始关注独立电影,派遣采购经理到各大独立电影节,购买哪怕是看上去最缺乏商业性的影片的发行权。大部分独立电影没有辜负好莱坞的热望,变得越来越像经典好莱坞电影。独立电影开始启用像约翰·特拉沃尔塔、朱莉亚·罗伯茨、布鲁斯·威利斯、乔治·克鲁尼、达斯汀·霍夫曼以及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好莱坞大明星出演主角(和配角)。独立电影的剧本越来越像它们的好莱坞表亲。从事独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不再像他们的先驱约翰·卡萨维茨(John Cassavetes,《影子》[Shadows,1959]、《面孔》[Faces,1968])那样,专门拍摄那种边缘的、试验性的、常常是叙事很少的影片,而是转向经典好莱坞故事片,拍摄像《杀手悲歌》这样的动作电影。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只用了7000美元来拍摄该片。罗德里格兹的这部低成本影片一直渴望在合适的时候进行重拍,所以几年之后,他投入300万美元的资金,启用两位巨星(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和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将影片《杀手悲歌》翻拍成了《杀人三部曲》(Desperado,1995)。2003年,罗德里格兹仍然以《杀手悲歌》中的人物为主角,聘用原来的演员(班德拉斯和海耶克),耗资3000万美元拍摄了《杀人三部曲》的续集《墨西哥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

从事独立电影的电影人长期在另一种成功的好莱坞类型片——恐怖片的边缘进行创作。在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的影片《血尸夜》(Near Dark,1987)和罗德里格兹的《杀出个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1996)中,以及获得难以置信的成功的影片《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oh Project],该片制作费用为3.5万美元,花费1500万美元进行市场运作,自2003以来,仅影片出租就赚得了14050万美元)中,乔治·罗梅罗(George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同样还有影片的续集)全都从坟墓中跑了出来。

到了1990年代早期,独立电影的主要发行商之一米拉麦克斯公司成为迪斯尼公司的子公司,独立电影市场中另外两家大公司——新线/好线和城堡石公司,被泰德·特纳的“越级电台”并购,随后该公司又被并入时代华纳旗下。

在《低俗小说》之后,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获得颁奖提名甚至赢得了年终奖项。《远离赌城》分别荣获1995年纽约电影评论家奖和洛杉矶电影评论家奖,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1996年被称为“独立电影年”,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的影片《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科恩兄弟的《冰血暴》,还有影片《钢琴师》(Shine)、《秘密和谎言》(Secrets and Lies)、《破浪》(Breaking the Waves)、《弹簧刀》(Sling Blade)在各种各样的颁奖典礼上赢取了最高奖项。尤其是米拉麦克斯公司,因其花费巨资进行声势浩大的奥斯卡金像奖宣传,连续11年使自己发行的一部或多部影片获得最佳影片提名,从而变得声名狼藉。

1997年,当米拉麦克斯公司耗资1000万美元拍摄影片《心灵捕手》时,很明显,独立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区别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该片由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以及本·阿弗莱克主演,出租赢利超过13800万美元。在1990年代后期,米拉麦克斯公司和新线公司都开始?高预算的大制作影片纳入各自的制片项目安排。除了长久以来经营的《猛鬼街》(Nightmare on Elm Street)系列影片,新线公司还发行了利润颇丰的《王牌大贱谍》系列,并获得了《指环王》的特许经营权(《指环王》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分别为公司带来31400万美元和34000万美元的收益)。《芝加哥》是至今为止米拉麦克斯最为卖座的影片,该片于2003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以及另外5项奥斯卡奖),为公司带来17100万美元的收益。新线公司和米拉麦克斯公司如今都在从事大生意:每部《指环王》系列影片制作费用均超过9300万美元(更不用提对影片进行市场运作的费用了);《芝加哥》的制作费用相对较低,底片成本为4500万美元。

如果说像《低俗小说》和《心灵猎手》这样的影片耗资1000万美元来制作的话,那么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电影”吗?很明显,随着影片制作费用和市场运作费用的增加,他们越来越难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独立制片人詹姆士·舒马斯(James Schamus)曾指出:“今天的经济需要让人听着这是一部‘独立影片’,即便它完全是在制片厂经济条件下制作的。”21世纪的独立电影和20世纪的独立电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