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从吉普到《蓝丝绒》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里根-布什和布什-奎尔政府时期社会、政治以及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待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的美国电影。这个时期被戏称为“里根式”娱乐片的美国电影,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信、乐观、怀旧的电影——这些都是罗纳德·里根的政治形象所体现出的品质。

正如罗宾·伍德所说的,1970年代国家的创伤,尤其是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动摇了公众对国家领导人的信心。里根试图恢复这种失去的信心。他的做法是鼓励美国人忘掉水门事件,并将“越战”视为美国决心要赢却没有赢的失败,而不是国家的挫败,同时也指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丢失。里根代表了这些价值观的一种回归。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唤起了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对早些年更为纯真年代的认同感,这也是里根自己作为一个前电影明星所信奉的价值观。作为一个“表演的”总统,里根为自己塑造了一种以他早年银幕形象为基础,并建立在民众恢复对于国家领导人的信任这一直接要求之上的政治形象。

里根的银幕形象是乐观、白手起家、积极向上、战争英雄和敬畏上帝的坚定的个人主义者,是为了拯救自己最好朋友的性命而死的西部英雄。作为一个政客,里根甚至扮演起长者的角色,就像圣母大学足球队教练纽特·罗可尼(派特·欧布里恩[Pat O’Brien]扮演,在《纽特·罗可尼,所有美国人》[Knute Rockne,All American,1940]中与里根扮演的乔治·基普演对手戏)一样,通过恳求他们(就像里根在政治演讲中反复做的那样)“为吉普赢个球吧”,充满号召力让所有美国人的精神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这一形象本身是在“越战”和水门事件之前,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建立起来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大部分美国人是与作为一名好莱坞电影明星的里根一同成长起来的,而成为总统的里根,自然而然唤回了他们对早先这一时期的回忆。对于许多人来说,里根代表了1950年代——至少代表了存在于公众想像中的那个时期的宁静美丽的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小城镇。所以,当马蒂·麦克弗莱(迈克尔·J.福克斯扮演)在影片《回到未来》穿越时空回到1955年时,在小镇中心的电影院里上映的,正是一部罗纳德·里根主演的西部片《牛仔皇后》(Cattle Queen of Montana,1945)。

里根电影宣扬的是许多里根本人所拥护的价值观和品质,以及对出现的某些新势力——进步的年轻专业人士,标称“自我一代”的雅皮士——的保守的担心。的确,《回到未来》中1950年代那一部分,迈克尔·J福克斯(他曾在电视情景喜剧《天才家庭》[Family Ties]中出演年轻的共和党人亚力克斯·基顿)的目标之一就是一种与“自我一代”相关的典型担忧:他成为了他未来的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媒人,以此来确保他自己的出生。

然而,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的电影并不能完全从一个或两个具体政权的政策的角度加以界定。这个时期的影片同样反映了反对里根外交政策和国内施政方针中保守主义路线的自由主义反主流思潮。实际上,似乎正是在1980年代早期占据重要地位的里根电影导致了一种对立电影的出现,在1980年代末期呈现出一个全然不同的美国形象。1980年代中期,在1986年伊朗门事件曝光前后,好莱坞拍摄了越来越多日益怀疑里根式美国的电影,包括高度批判1980年代美国小城镇生活的影片。大卫·林奇的影片《蓝丝绒》和短篇电视剧《双峰镇》描绘了美国中部一个表面淳朴貌似普通的小城镇的日常生活后面所掩饰的一个残酷、邪恶、腐败的世界。他的人物所居住的世界是愚蠢和荒诞的。蒂姆·亨特的《大河边缘》刻画了那个时代在美国郊区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那种可怕的隔阂,着重展示行为日益古怪的年青一代中下层美国人的无聊、平庸、自私自利和麻木不仁。他们不是那种勇敢的叛逆者,也不会因为情感障碍而与社会格格不入。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