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落:好莱坞失去观众

经典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基础是于20世纪后半叶经由电影业的垂直整合建立起来的,即制片厂参与影片的发行和放映,放映商进入制作和发行领域。这种工业基础维持了40年左右,直到1948年,美国司法部和最高法院宣布现有的电影行业体系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下令取消制片厂对电影院线的控制。之后的10年里,制片厂逐渐卖掉了自己的影院,逐渐从制作和发行电影的角色转为主要发行独立制作影片的角色。

电影业体系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强制法令的施行,也是由于闲暇娱乐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战后观众与战前观众大不相同。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看电影的观众从以前的城市观众转向郊区观众,常常光顾电影院的人群让位于一些新兴的、不常看电影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有一些特殊的电影——巨额投资电影或者特殊事件电影——才能吸引他们离开家中的电视机,走出家门。

第三部分追溯了好莱坞战后电影的变化,即从一个20世纪前几十年开始建立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机制,转变为一个结构相对灵活的工业体系。在这期间,好莱坞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威胁其经济生存的事件,其中包括政府干预(1948年强制整顿、1947年和1953年非美活动委员会听证会)、1950年代电视的竞争、1980年代有线电视、录像机和录像带的冲击、1990年代电子游戏和网络的吸引力,以及新千年开始之际的卫星技术和数字电视的冲击。

通过回顾这些变化呈现出在美国大文化变化的背景下,电影类型相应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电影业不断适应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需求的变化,逐渐成为了另一种电影。许多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特征仍然保留下来,尤其是在制片厂黄金时期臻于完美的叙事模式和风格特征。电影继续其文化功能,即代表战后美国经验。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不再像战前那样面向全体人民,老的一代美国观众已经很少去电影院,近年来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占比例最大的观众群是12-20岁之间的青少年。第三部分所叙述的战后美国电影历史就是为了呈现将旧经典好莱坞转变成新经典好莱坞的诸多动力,强调以一个机制来描述战后美国电影历史。

战后年代美国观众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20年来观众与电影的热恋开始减退。每周去看电影的人数,在1929年达到9500万之多,在战争年代平均是8500万,战后紧随的1945-1948年间,上升到了9000万。但是到了1950年,观影人数急剧下滑到每周6000万,1953年降到每周4600万。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每周观影人数降到2000万,1971年到1580万的低点。到1970年代末,观影人数又缓慢回升到2000万,这个数字保持到了1988年。到2002年,它超过3000万,但在1948-1968年这20年时间内,好莱坞失去了四分之三的观众。在美国,看电影已经由根深蒂固的习惯演变成一种非习惯性的解闷方式。

电影受青睐程度降低的原因是复杂的,好莱坞对观影率降低的反应本身也是让人迷惑的。它试图弥补这批失去的观众,由此开辟了电影院的新时代——一个始于1950年代的高预算、宽荧幕的巨片电影时代。这个时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现在不如那时引人入胜。1980年代到现在对当代电影的处理,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的调整,那时工业首次对战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作出反应,开始应对向休闲娱乐方向的转型。曾经在大众娱乐中享有40年至高无上地位的美国电影院,逐渐的重新界定自己。1950年代,电影在更广泛的娱乐界中成为一种与人分享的专门活动。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乔治?卢卡斯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制作的电影在电影市场占主导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宽银幕技术的运用,它曾经在1950年代促使观众回归影院(尽管数量有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