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闪回:一个作者的诞生(7)

“罪恶。一份罪恶,就像许多大蒜。”负罪感,是斯科塞斯的天主教青年时代留给他的最沉重的遗产。这种负罪感,起初在手淫时才存在,此后便发展成为一个信条:性是一件坏事。而这种负罪感在斯科塞斯的生活中以及艺术中不断重复出现,甚至也许,是他的生活与艺术的惟一主题。“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卷首语引用了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作品——《乡村牧师的日记》(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1950)。这暗示着,对斯科塞斯来说,教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人感觉负罪与痛苦,即“上帝不是一个行刑者……他只想让我们对自己仁慈些”。斯科塞斯的目光也许还超越了布列松的电影,深入到了它的原作之中——乔治·贝纳诺斯(Georges Bernanos)写于1936年的同名小说。对斯科塞斯而言,贝纳诺斯与教会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他作为信教者所拥有的狂热的天主教信仰,以及作为背教者所拥有的同样狂热的反天主教的情绪,也许都与斯科塞斯自己的观念及感受一拍即合。尽管对教会宣扬的教条感到幻灭,斯科塞斯仍然深受天主教仪式和各种天主教神像(iconography)的影响。第一次领圣餐的情形,圣帕特里克旧教堂(St.Patrick’s Old Cathedral)的神像以及十字架上的耶稣,都在斯科塞斯的脑海里萦回不去。这些视觉经验,不仅构建起了斯科塞斯对于耶稣的最初印象,而且紧紧地抓住了成年后斯科塞斯的想像力。青少年时期,斯科塞斯曾经对宗教十分着迷,致使他渴望成为一个教士。13岁那年,他进入了大教堂中学(Cathedral College)。该校位于86街,是一所初级职业学校。斯科塞斯因为成绩太差而被学校开除,后来他将这件事解释为他爱上了另一所学校的一个姑娘,以至于无法专心学业。斯科塞斯的下一站是位于布朗克斯(Bronx)的一所教会高中(Cardinal Hayes High School)。该校“由教区牧师和长老管理……一群难对付的家伙”。学校虽有很多清规戒律,但却未能泯灭斯科塞斯成为教士的热情:“一直到1960年,我始终打算在那里完成学业,然后也许去上几年大学,然后再回到神学院,最终成为一名教士。”可惜他的成绩太差,被福德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一所位于纽约的天主教大学)拒绝了。那时的斯科塞斯,已然被电影深深吸引,于是“动身”前往纽约大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