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上(3)

大概子夏、子游、子张三人,因为孔子死后,门下散落,不能不要一个统率的人,而有若年最高、德最重,故推举他,作孔门领袖。可知子夏、子游、子张,同是一派。这一派大概对于孔子所说的话,所删定的经典,为形式的保守,异常忠实,以有若为其代表。后来荀子说:“其数始于诵经,终于习礼。”可以说是从这一派演出。

曾子另为一派,不注重形式,注重身心修养,对于有若一派,很有些不同的地方。据说曾子的弟子是子思。曾子著作《大戴礼》有十篇,虽未必能包举他学说的全部,也可据以窥见一斑。子思著作,现存者为《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十八篇,今原书虽佚,或者《礼记》中还有若干篇是他的作品。后来孟子专讲存心养气,可以说是从这一派演出。照这样的分法,孔子死后,门弟子析为二派:一派注重外观的典章文物,以有若、子夏、子游、子张为代表;一派注重内省的身心修养,以曾参、子思、孟子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学情形,大概可以了然了。

孔子道术方面很多,如前所述,一方面讲内圣,一方面讲外王。可见他不单注重身心修养,并且注重政治社会情形。孔门分四科:一德行,注重修养,后人称为义理之学;二言语,注重发表,后人称为词章之学;三政事,注重政治,后人称为经济之学;四文学,注重文物,后人称为考证之学。这样四科,亦还不能算孔子全部学问,至多不过圣人之一体而已。四科之外,还有许多派别不可考的。如韩非子所说儒分为八,其中孟、孙二派,有书传世,可以明白,前面已经说过;子思一派,由《中庸》及《礼记》可以窥见一斑,也用不着再讲。惟漆雕氏一派,即《论语》上的漆雕开,《汉书?艺文志》有《漆雕子》十三篇,可见得他在孔门中,位置甚高,并有著书,流传极盛。在战国时,俨然一大宗派。至其精神,可于《韩非子?显学》篇所说“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几句话中,窥见大概,纯属游侠的性质。孔门智、仁、勇三德中,专讲勇德的一派,孟子书中所称北宫黝养勇、孟施舍养勇,以不动心为最后目的,全是受漆雕开的影响。其余颜氏、子张氏、仲良氏、乐正氏四派,本人的著作,既不传世,旁人的著作,又没有提到他们,所以无从考见了。这是我们认为很不幸的一件事情。

孔子死后,有七十子,七十子后学者,一传再传,门弟子极多,学派亦很复杂。要研究这些人的学说,只有大小戴的《礼记》,还有一部分材料可考。其中十之二三,是七十子所记,十之七八,是七十子后后学所记。自孔子至秦,约三百年,自秦至二戴,又百余年,时间如此的长,派别如此的复杂,而材料如此的短少,研究起来,很觉费事。我们根据《汉书?艺文志》,看孔门弟子的著作,有下列几种:《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李克》,七篇;《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子》,十八篇。可见西汉末年,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著作行世者,凡有九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