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1)

一九八四年一月三日新年时节 送些什么给学生呢 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 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 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 香港的学生是专家 猜题目 背课文之能 世间少有。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 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 考试只是一个方法。然而 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把这两样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 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 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事半功倍。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知道明白了的课文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难记得准 当需要应用时 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 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简单 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 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 记忆愈清楚 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了。所以读书要贯通 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 要彻底 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在这些方面要有显着的进步易如反掌 不需多花时间。学生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 一年内会判若两人。第一个坏习惯 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 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 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 将不明白的抄下来 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 得不偿失。

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刻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 数百学生竟无一发觉 只知低??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笔记有两个用途。一 将明白了的内容 笔记要点。如果觉得只记要点也会引起分心 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数据在书本上可以找到 而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 是前者是活的 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二 在课堂上听不懂的 如果同学太多不便发问 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 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 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 是把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 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理解就因而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 强记 一见试题 不管问什么 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 就大“开水喉” 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改这个坏习惯 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 或书中的某一章 或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 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 章与章 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 理解的增长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 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 会觉得是多而难记 连贯起来 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 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 所知的就愈基本。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 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 主要指大学生 选课的时候 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 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 其他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 得其十之一二 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分开的各种科目 必定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 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没有相当本领 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二)思想集中才有兴趣我们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思想要在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任何科目 不管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 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 兴趣即油然而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