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女士:哦,有点明白了,原来这么复杂,不是,不是,也说不上来,反正过去我们从没往 这方面想过。
咨询师:其实也不难,就是当孩子是条鱼时,家长就跳进水里,也当鱼,鱼和鱼之间可以沟 通,而不要总是站在岸上对水中的鱼指手画脚,根本没有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后来韩女士又来咨询室向咨询师学习亲子,回家后付诸实施。同时,她也把学来的东西讲 给爷爷、奶奶和小宇的爸爸听,他们也非常配合。两个月后,她说孩子明显地感觉好多了。 )
心理分析:
小宇刚进门时眯缝着眼睛,这种表情,实质上是面部肌肉的紧绷、僵持。因为表情肌是表达 面部表情的,也就是喜怒哀乐。当他接收的信息相互矛盾时,表情肌便无法放松,只能僵在 那里,形成面具。于是,生动、自然、活泼和真实的能量即被卡住,他无法自由地表达它们 ,长大后,无奈即是他的表征之一。
打个比方,妈妈在训斥孩子:“你别这么横,对人要有礼貌,再没礼貌我可生气了……。” 妈妈的情绪和表达内容是相反的,情绪是一种无礼状态,而语言上在强调“有礼貌……”孩 子 会同时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他会不知所措,不知妈妈哪一种状态是自 己应该接受的,但妈妈发怒的状态,又让他恐惧,所以他只得将接收的思维切断,让自己“ 不去感受”,同时又要迎合妈妈,所以用僵持的表情肌来取悦家长。
这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一种交流差异――家长往往重视语言内容的表达,而忽视肢体 和情绪,孩子更重视后者。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反观自己的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 的表达分成三个内容――语言内容,占表达内容的7%;肢体(动作),占46%;情绪,占47% ,对方接收的程度也同样是这个比例。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 那么,孩子就是不听话,只看家长的行为,孩子是对的!
又比如:小宇的爸爸因工作忙而忽视了家庭,妈妈会对他说:“爸爸都是为了这个家。”孩 子 就会收到“男人在外面忙才是爱我们,才是对的”,于是会用同样的方式体现自己对家庭的 责任。但同时,他又明显感到这是一种无法自圆其说的做法,为了适应这种病态的信息,他 只能将自己搞病,将爸爸“拉”到自己身边,同时,“生病可换来家庭团圆”将被他带入今 后的生活中。
小宇的表达是多方面的,所反映出的却是家庭关系中的种种病态,“打自己”和“踢小狗” 是一件事,幼小的自虐只是在表达两种意思:无法处理矛盾的关系和引起家长的重视。在 幼儿园对小朋友“出手特别狠”,诣在引起对方的重视,以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父亲的不重视 。在家中“没大没小”是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导致的辈份错乱造成的,他收到的是“我不 是孙子,而是你们的长辈”这一信息,所以才会“没大没小”,这一决断发展下去,可能会 造成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感情上的被动,眼高手低,在学校的目无师长,在单位的目无领 导等特质……
亲子专家建议:没有极特殊情况,不要把孩子长期放在老人身边,而自己抽身而出,从某种 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