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拯救英军(11)

这次撤退没有像仰光大撤退那样从容,形势太紧迫了,英国侨民、美国传教士、缅甸逃难的灾民拥挤在一起,道路上人满为患,撤退行动一直缓慢。如果往西撤必须翻过阿拉干山脉,再说了,即使翻过去就是大海,显然是死路一条。顺公路沿伊洛瓦底江向北走,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亚历山大怕跑不过日本人的快速部队。他决定毁坏不能带走的物资和辎重,驱赶了一路跟随的缅甸流民,指挥部分英缅军,带着五百多英国侨民和美国传教士,向东北部勃固山脉的山区转移,只要钻进了延绵数百里的大山,那活动余地可大得多了。想不到行走不到三十公里,眼瞅再有三公里左右,就安全地到达山区了。谁知道日军55师团214联队派出约两千鬼子,从仁安羌城追杀出来,不是撵着英国人屁股走,而是从两侧飞快地赶到前面,死死封锁了英国人进山的道路。亚历山大近乎绝望,率部就便撤进一片山丘地带,日军区区两千人马,很坦然地包围亚历山大上将所部英军。

史迪威将军接到亚历山大求救电报,感到事态非常严重,如果让亚历山大及其部队就此告别了缅甸战场,对盟军的士气将是致命的影响。他急匆匆地走进杜聿明办公室,语气急促地说:“杜将军,亚历山大上将在仁安羌附近被日本人包围了,请您安排部队去救救他吧。”

“被……包围了?”杜聿明不敢相信,早上的战报说55师团两个联队击败了英澳联军63旅以及装甲第7旅,那追击亚历山大的日军不过就是一个联队强一点儿吗?杜聿明不禁问:“将军,亚历山大统领将近一万人的军队,怎么可能让几千日军包围了呢?”

史迪威非常肯定地说:“是的,杜将军。他们确实是被包围了。”

杜聿明哭笑不得,这是哪儿跟哪儿。不仅打不了仗,还到处添乱。杜聿明心里清楚,远征军在西线根本没有大部队,谁能够去救英军呢?可英军是盟军,是中国战区的盟军部队,在他们没有正式投降日本人以前,大家还在一个锅里吃饭呢。他叫来参谋长起草电令,让距离仁安羌最近的暂17师设法尽力前往营救。

杜聿明当着史迪威的面下达给暂17师的命令,就是要表明中国人见死相救的义举。他恳切地对史迪威说:“请将军转告亚历山大,一定要战斗,一定要战斗!唯有这样才能在援军配合下脱险,否则只有走新加坡挂白旗投降的老路了。”

史迪威苦苦一笑:“我争取这样劝说他们,是该好好地战斗了。”

接到杜聿明的电报,师长钟进山一脸惆怅,啼笑皆非。击溃了英军的两个日军联队正向自己的防区开来,人数并不比暂17师少啊。我拿什么兵马去营救英国人呢。钟进山思前想后,敌人毕竟是日军,无论如何也不能见死不救啊。在这关键时刻,钟进山想起了范一林,他不是代理荣誉一团团长吗?就让他带领部队去营救可怜巴巴的英军吧。

7

参谋长张晋文看了师部命令,长叹一口气:“怎么办,团座?”

刚刚代理团长,事儿紧跟着来,范一林没有什么二话,当然也不可能有二话,他只是知道从警戒阵地撤出,师部安排救人之事其重要性不亚于全团在皮尤河那一战。范一林想了想做出选择:“参谋长,安排一个排把伤员转移到后方,通知各营做好准备,十五分钟后行动。”

荣誉一团即将运动的方向与英缅军G师官兵们转进路线不一致,范一林告诉戴卫中校,你自己带队伍走吧,往北没有日军,可以放心大胆地唱着歌走了。戴卫临走的时候,为表示对中国远征军的敬意,特意留下两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缅甸籍士兵,一个叫吴貌,高个子;一个叫温班,矮墩墩的。戴卫中校对范一林满是好感,友好地劝告范一林,缅甸的民族太多了,英语是官方语言,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一般人能听上几句简单的会话,这俩人就算是帮助国军官兵做一做翻译,顺便为远征军执行任务带一带路吧。

道路陌生,各方面情况不明朗,为了避免与日军遭遇,影响营救英军的行动,范一林找来吴貌和温班,详详细细地询问了从皮尤河到仁安羌城沿路的相关情况,最终敲定了全团行进路线。范一林用英语说:“你们带着特务连往前探路,全团各营紧跟着,注意不能随意开枪暴露了目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