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言语的饰品。(波斯语)
谚语的表达程式和艺术技巧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而且由于谚语简洁凝练,其文体的相似性很容易识辨。世界各地谚语的某些表达程式似乎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Rorich and Mieder 1977:60)。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模式范例,本书使用的例子当然不外乎关于女人的谚语:
※A 是(像)B
一幢满是女儿的房子像一间装满酸啤酒的地下室。(荷兰语、德语)
漂亮女人是眼睛的盛宴,灵魂的寂寞。(菲律宾语)
妻子是(像)丈夫的防护墙。(希伯来语)
※A 不是(像)B
女人不是玉米棒,剥掉皮才能看到价值。(鲍勒语)
坏妻子不是好母亲。(西班牙语)
老婆不是祷告披肩,不喜欢了就可以换。(希伯来语)
※没有不B的A
没有不照镜子的妙龄女,没有不提意见的老太婆。(西班牙语)
没有不戴面纱的新娘,没有不嫉妒的女人。(拉迪诺语)
没有不迷人的女人,没有不喝酒的诗人。(巴西葡萄牙语)
※A 胜过B
蠢妻胜过破屋。(巴萨语)
与恶龙同住胜过与坏女人同住。(英国英语)
挨饿胜过吃猫食,受冻胜过穿旧裙。(汉语)
※若A 就B
若老太婆跳舞,就等于邀请死神入门。(德语)
若父不像父,女仍须为女。(汉语)
若女人不想跳舞,就说裙太短。(牙买加英语)
※引语俗语[10]
“尊重点!”得知自己怀孕的新娘说道。(奥罗莫语)
“靠运气不靠聪明。”拿着石头打狗却砸到丈母娘的男人说。(丹麦语)
“真理是硬的。”用《圣经》击中妻子头部的男人说。(弗里斯亚语)
谚语有简洁的形式、醒目的艺术手段、生动的韵律节奏和偏离日常生活的用语,因此谚语非常容易被识辨。谚语使用的艺术技巧数不胜数,在此只能讨论一些最为常见的技巧。谚语中出现的主要艺术语言有隐喻、转喻及明喻。本书第五章“意象的含义”将专门讨论这些极为普遍、数量众多的修辞手段。
不少谚语传达出完全相同的观点;这些谚语同义,但是这些相同的观点却是用截然不同的意象来表达的。例如,谚语普遍认为世界上到处都是女人:
女人如鞋子,总是可以替换。(印度拉贾斯坦语)
女人如公共汽车,这一辆开走了,下一辆还会来。(委内瑞拉西班牙语)
一则米尼安卡语谚语如是说:“老葫芦也有用处。”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动物、身体部位和各种无生命的东西常常被拟人化,被赋予了思辨或行动能力。如“妈妈的背坐下来就犯罪”(基隆迪语);“唯见一把茶壶配五个杯,谁见一个茶杯配五把壶”(汉语)。
夸张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修辞手段,如以下谚语所示,“千个女人,千张嘴”(阿散蒂语);“爱情可以使麻子变成酒窝”(日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汉语)。
谚语通常由一句话组成,很少包含两句以上的话。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谚语简洁固定的艺术形式特征。有些谚语甚至还采取电报体,有些词,尤其是介词、动词及代词,经常被省略,于是这种简化的形式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话语。一则孟加拉语谚语如是说道:“大雪茄,小妻子。”这则谚语非常简洁地表达了雪茄和妻子是优越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前提条件是雪茄和妻子的大小要符合理想的规范。一则来自塞内加尔的沃洛夫语电报式谚语乍一看显得有些神秘:“家庭-名字-女人-妻子:是。别走,我留下来;别说话,我沉默;别做,我放弃。”其意思是说:为人妻的女人姓“是”;你说“别走”,她回答“我留下来”;你说“别说话”,她回答“我沉默”;你说“别做”,她回答“我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