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学之母

我想,桑丘,没有哪则谚语是不真实的,因为谚语全部基于对经验本身的观察,是万学之母。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人类由几乎无意照面的亲属组成。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人世间的男男女女,都需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Zeldin 2000:44)。我们怎样才能学会用包容的态度思考、言说、书写和交往呢?我们一直在思考、言说、书写自己和他人,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这方面的资讯和知识,也需要了解他人是怎样思考、言说、书写他们自己和我们的。

互相了解是在各个层面和平共处的关键。关注人类的共性,绝对有益,而且这在今天比往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但有些人仍执意区分“我们”与“他们”,区分属于我们的和不属于我们的,甚至更恶劣的是,竟然还以善恶这一危险标准来区分“我们”和“他们”。相比之下,互相了解是个好得多的出发点。

无需赘言,那些寻找差异的人最终只能找到差异,而那些寻找共同点的人将会发现人类现有的或已有的共同经验。有些人似乎认为,人类的共性是由于全球化之故。尽管如此,这一共性也是由人类古老的普遍特质所致:我们不但共有一副人的形体,而且共享人类某些基本需求和经验。尽管地域文化不同,尽管历史发生了变化(当然了),大约4,000年前苏美尔人在刻印泥板上的一些洞见与后来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及中文里的相关记录仍能产生共鸣,甚至与非洲、亚洲、南美洲口传至今的观点亦有相通之处。

关于女人的谚语同样反映出将“我们”和“他们”截然相对的积习,不过这种对立表现在性别意义上而非文化意义上。诚然,破天荒的事情已在今日世界里发生,男女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承担同样的工作,但这只不过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幸运儿而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全世界的人们几百年来一直在设置或维护着一个个障碍,以阻止男女平等。而且极为重要的是,许多谚语都倾向于将男女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或平等的角色描绘成一幅不尽如人意甚至是梦魇般的景象。

笔者长期从事不同文化传统的口述和笔头文本的比较研究工作。研究谚语,是对人类历史进行一次漫长的探索,时常惊心动魄,但又回报颇丰的。在过去几年里,笔者穿梭于世界各地,发表演说,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听众包括大城市的学者(从纽约到巴黎到北京)、农村妇女、聚集在莱顿犹太教堂和内罗毕清真寺里的形形色色的听众、各国大学生以及布鲁塞尔欧洲议会的成员们。

谈论谚语是一种美妙的经历。无论文化背景,无论社会地位,所有的人都可以谈论谚语。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人们都热爱谚语,为谚语着迷,因为谚语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关于女人的谚语同样关乎男人,所以这项研究工作关系到我们所有人。

最让笔者惊讶的是,人们似乎能不费吹灰之力地理解其他文化的谚语,而这些文化他们可能闻所未闻。谚语里包含着对我们所共有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元素的观察。谚语让我们排除疑虑和敌意,放弃两极分化,为促进相互了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用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共同审视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理解桥梁的良好开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