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这是好消息。
王素英:所以我们现在不用“孤儿”的这个称呼,我们用“离散儿童”这个词,就是和父母离散的孩子。我们相信,随着我们抗震救灾的一步步深入,同时随着环境越来越稳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父母的身边。( 掌声 )
崔永元:但是事实上,肯定会有一些孩子最后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
王素英:是的。
崔永元:刚才那位女士在说自己想法的时候,就说出了两种方式,一个是领养,一个是助养。您知道还有多少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
王素英: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对于孤儿来说,可以有收养。
崔永元:收养。
王素英:还有就是家庭寄养。第三种方式现在也比较普遍,我们叫类家庭。第四种模式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机构照顾。这个大家可能就比较清楚了,因为我们现在全国有两百多家儿童福利机构,在这两百多家福利机构里,生活着几万名孤儿、弃婴、残疾儿童。那么除了这些方式之外,我想对一般的公众来说,最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助养,帮助养育这些孩子。
崔永元:王老师怎么嗓子有点哑,您这两天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王素英:是这样的。
崔永元:一直给大家讲这些事情。民政部是不是压力也特别大?因为我知道现在群众情绪特别激动,可能会觉得你们做事效率太低太慢,恨不得你们两天就能把问题都解决掉。
王素英:十三号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时政府已经在高度关注这个事情了,温总理在地震灾区已经对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给予了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情绪,这样的一种领导人的关怀,一定会感动社会上所有有爱心的人士。从十四号开始,可以说我们办公室收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话,都是想收养孩子的。所以我想你可能会理解我们的压力有多大,但是一种职业的冷静让我们不能马上就把孩子送养出去,满足大家收养的意愿。为什么?因为一定要有一个时间,我们要把身份确认下来,一定要弄清孩子的父母是否还活着。
崔永元:王老师,咱们能不能说一句网民或者观众不太爱听的话,就是说要做好这件事,光有爱心还不够。
王素英:对。我一直认为收养这个事情,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一定要有爱的能力。不仅仅是我们喜欢他,不仅仅是我们有经济能力可以供养他。我相信我们这次提出收养的家庭,都具备这些能力,但是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应对,孩子心灵的创伤我们怎么去抚慰,这些受过创伤的孩子,我们沟通时应该注意哪些技巧等。我想这一定是要有技巧有方法的。
崔永元:就是希望这些有收养孤儿愿望的朋友,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具备这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以后,才能对孩子的一生,对孩子的成长有保障。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种能力。
下面有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曾凡林博士,欢迎他。( 掌声 )您好,曾先生。刚才我跟王老师在谈这种能力,我觉得第一条就是了解孩子的能力。你得知道你帮助的这些孤儿,他的心理有一些什么特征,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反应,才会有一些相应的对策。
曾凡林:对。
崔永元:您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比如他们心理上有什么特点?
曾凡林:孤儿特殊的几个地方,我想可能大家需要有一个了解。第一,创伤,精神创伤。我们知道最近在网上还有电视上,一直在报道这种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实际上有两种,一个是急性的应激导致的创伤,还有一个就是当时没有反应,但是他会有一个滞后反应。就是说,不管是地震这样的自然灾难造成的,还是其他的灾害造成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