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名人

  862

当然,也可能是这码头名人太多了,比如一个梅花奖什么的得主,这地方估计就有20多位,谁谁谁又得了,别人问也懒得问一声,遇着了,也不过说说:请客呀!请客呀!而我在成都遇着的一个女梅花奖,得奖前还给我打打招呼,一得奖,我的天,不但她从此只平视着走路,而他那个早年很能混事的男人仿佛一下子如临大敌,进进出出,都抱着梅花的手膀子,生怕哪个给他折了一个小枝子似的。

  863

这城市平民气息十分浓厚,比如,豪华点的饭店,要没了公款,那么装潢越富丽就越可能跟普通消费者隔膜,从前的天津饭馆可是想着法子把门面“降格”,实在降不下来了,还会时时在门口放几辆自行车,这样,过路的一看,呵,这家人多,又是普通消费,必定不敢欺客,这就进去了。

  864

天津最初主要是一个码头,一个漕运中心,南北粮食的集散地,有粮食当然就有争端,所以在这里混饭,都是下死力气扛出来的,是靠拳头打出来的,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群殴事件都是为了争地盘,也就是争码头,如果是电影就叫《码头风云》,全是表现码头工人以及黑帮的故事。

因为黑帮,天津土话中至今还有很多黑话的遗留,什么船有几条板,板上有多少钉之类。

  865

天津人一般不打架,常常把精力用在口头纠缠,这当然比的就是翻嘴皮子了,但总也有人要输,所以偶尔最终用拳头解决一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他们的打架,常常不超过一分钟就结束了。也就是比划几下,输了就是输了,不硬撑着。这使人想起熊的故事―――互相攀着对方的肩膀,转几个圈,比比大小就算定了输赢。

  866

有一个骑自行车的,就在我的眼皮底下,被一辆夏利撞倒了,那夏利的主儿绝对是一个技术性选手,像是用长竹竿驱赶鸭群一样,他先让自行车在他的引导下,一点一点左右蛇行,直到快靠了街沿,才加了最后一点劲,把自行车撞倒在了人行道上。

  867

天津人认真,执拗到近乎找茬儿,1930年代,马连良马老板到天津唱戏,一出“王佐断臂”,唱着唱着,不小心将“断臂”摇了摇,顿时,台下就几把茶壶飞到台上,马老板自知理亏,当场谢罪退票,又过几年,好好地憋了一肚子精气神来大唱了一台,天津人又给足他面子,让他重新找回了人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