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儿子和没名堂

119

重庆口语最多有二:一为“龟儿子”;一为“没名堂”。骂人为龟,取其缩头之意,而大多重庆人是不缩头的,挺着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所以只图多快好省,打完了他还要赶路,过“对河”去,或者是去哪里吃火锅喝酒。没有这些做派,就只能叫作“没名堂”,理都没人理你。

120

重庆人好说“言子儿”,“言子儿”是重庆方言、俗话、民间谚语,歇后语等的总称,乡土味浓厚,幽默滑稽,当地的舞台上经常就有“言子儿”表演。我所认识的重庆著名的“言子儿”吴文,就是在川渝两地均很有人缘的重庆崽儿。当然,你要问他,他肯定说不认识我,因为我更熟悉的是把他一手打造成明星的经纪人。

121

“重庆言子儿”中的方言土语比比皆是:对头、要得、逗是、朗个、嘿、惨……几乎是每句必说。在重庆方言中,男人一律称“男娃儿”,女人“女娃儿”;或则男人叫“崽儿”,女人叫“婆娘”;父亲称“老汉”,子女不论男女长幼,父母一疼爱,都称“幺儿”,妻子称“堂客”,厨师称“炊哥”。

122

重庆人的天性中还有一种流浪性格,这当然也是拜码头所赐,就是在两年前,还有一个重庆小白领专门到了成都,化妆成了流浪汉,跟乞丐一起度过了“很有意思”的国庆7天长假,完了还跟几个乞丐建立了长期的友好联系。我以为这就是活在重庆人身上的一种流浪性格。

123

忘说重庆的得名渊源了。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重庆由此简称“渝”。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124

经春秋、战国,巴国神秘消失,但还留有一方头领巴蔓子将军的传说,传巴国内乱,国君遭受胁迫之时,蔓子将军曾向楚国国君求援,并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内乱平息,楚国使臣来求践约。蔓子委婉作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刎颈自尽,满座大惊。使臣无奈,捧蔓子将军头颅归。楚王唏嘘:“如得此忠臣,又何须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巴举国悲痛,于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

125

“棘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现遗存悬棺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

126

重庆巴县人邹容,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1903年,因“苏报案”牵连,邹容慷慨入狱,后死于上海狱中,其志豪迈,其气凛冽,真有巴人遗风。

127

重庆有名人曰航运巨子卢作孚,此人自学成才,开馆办补习学校,边教书边自学,编著有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辛亥革命初,他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1919年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1924年,到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1925年秋,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慢慢发展到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保卫战。爱国若此,他还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各行各业中的78个企、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卢本人担任了几十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