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主题(2)

在这关键的地方,博尔赫斯写道:如果说,达尔曼没有了希望,那么,他也没有了恐惧。

《达洛卫夫人》弗吉尼亚·伍尔芙

《达洛卫夫人》是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一生的独特小说。主人公达洛卫夫人是一位光彩耀人的上流社会中年贵妇。在她一如继往地为丈夫筹备晚宴的一天里,自印度归来的她的昔日情人皮特?沃尔、得了炮弹震呆症的战争幸存者赛普蒂默斯?沃?史密斯、她少女时代仰慕的好友萨莉?塞顿以及伦敦社交圈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相继穿梭在她的思绪里,引发了她对过往青春岁月的无限怀恋和老年将至的种种恐慌。她突然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每天的腐败、谎言、闲聊中逐渐失去”。她要抓住一切时间追回自己的生活,却又无意中变成一位左右逢源的政治宴会女主人,为此彻底失去了体验生活本质的机会。

经历了长长的心路跋涉,达洛卫夫人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她眼望着自己一手布置的繁华宴会却备感人生徒劳,慢慢地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

一战后,一群美英青年游荡在巴黎。美国记者杰克?巴恩斯,一个在战争中被炸伤生殖器的男人,无法与相爱的勃莱特?阿施利夫人过正常的性生活,只好借酒浇愁。曾在战争中当过护士的勃莱特,她的真爱死于战争中的痢疾,也不能嫁给巴恩斯,于是开始放纵。她眼下倒是有一个苏格兰男友迈克?坎贝尔,但也因为参战而在经济和精神上双重破产,只以喝酒,骂人,借债,再喝酒,再骂人,再借债而度日。

战争齐齐剥夺了三个人的正常健康生活。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的命运似乎已经固定,他们的内心都同时咀嚼着万般的失望与悲哀。同行的倒有一个仍坚信爱情或勇气之类价值观念的美国人,但他们以为这是对他们的极大讽刺,因而招致他们的集体厌恶。

他们是一群真正迷路的人,是一群从旧价值的欺骗宣传中觉醒了却又无路可去的迷惘者,肉身死没死已不重要,关键是人生目标已经死亡,这才是“迷惘”的真谛。

《活着还是死了》泰戈尔

主人公迦冬比妮死了,但不是真死,只是以一种假象反馈给了这个让她窒息的社会,所以,她其实是还活着的,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很麻烦,因为大家都已把她当死人了。所以,她最终只有以真正的死亡,来证明她还没有死。

这是一篇令我十分恐怖的小说,我读它时还很小,当时就记着了这个故事。

遗憾的是,泰戈尔的小说技术太糙了,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像寻回一个老朋友似地再去读他的小说,我认为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但无论怎么说,我记住了死亡。我的小说死亡主题也许就从这里发端。略略引述一些死亡看法:

荷马:梦幻为死亡的兄弟。

柏拉图:真正的哲学家把追求死亡作为自己的职业。

哈姆雷特说:死亡、睡觉、也许做梦。

维尼:死亡是大地的梦幻。

克莱姆:死亡是第一个安眠之夜。

海涅:死亡是凉爽的夜晚,生活是痛苦的白天。

但这些都不像中国人理解的死亡。八十年代的诗歌撒娇派宣言也许是个不错的注解: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看不惯,看不惯的就愤怒,愤怒得死去活来就碰壁,头破血流想不到其它办法,想超脱又舍不得世界,我们就撒娇,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活吗?

对了,还应该记下泰戈尔的两句像诗一样的感慨:人怕鬼,鬼怕人,人和鬼是分住在死亡之河的两岸上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