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剧场”谢幕,近乎完美的背影(1)

造势舆论有穷时,盖棺小泉没商量。距离小泉“退阵”,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小泉及其政权便已经被日本国内外媒体盖棺定论了N次。在日本历届首相中,蒙传媒如此“厚爱”者,恐怕并不多。自民党总裁选举翌日(2006年9月21日),这个被称为“怪人”的首相通过其电子杂志向五年半以来始终支持其改革的国民郑重道别,“常言道有德者无才,有才者寡德,而我只是一介文弱、普通的‘常识者’。但尽管如此,却常被什么东西庇护,兴许是运气好吧……”这份创刊于2001年6月,旨在直接与国民建立沟通的首相府电子刊物,每周四更新,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共发行了亿份,盛期时的订阅量达227万份。

2006年9月初,《读卖新闻》发表了关于战后首相评价的网上民调结果:小泉以41%的得票仅次于得票44%的吉田茂,位居“伟大首相”的第二位,超越了田中角荣(36%)和中曾根康弘(30%)。笔者注意到,对小泉的评价,越接近谢幕,越呈长势:战后六十周年之际公布的民调结果,位居第二位的还是田中角荣。

应该说,这确乎是一个比较实事求是、情理之中的评价。日本学界在解读日本当代史时有一个说法,叫战后“两次崛起”,说的就是从美军轰炸后的瓦砾上崛起和从“泡沫经济”的废墟上崛起。作为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十字路口,两次都关涉设定什么样的国家战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重大主题。前者,“轻军备、重经济”的“吉田路线”让日本以牺牲部分主权为代价换来长久的安全保障,经济上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战后复兴,并一路坐成了经济大国;后者,小泉力主“小政府、大社会”,打碎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拆分“巨无霸”国有机构邮政省,借与布什的私交,强化军事同盟,并以之为平台,把自卫队首次派到了海外战场,极大地推进了日本梦寐以求的“普通国家”化进程,把“总保守化”的政治资源与面向21世纪的国家战略目标结结实实地“链接”到了一起。前者,作为冷战时期的国家战略,其成功实施已然为战后六十年日本和平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后者,作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在时间上刚刚进入过去时,后续效应尚待观察,“成功”与否,似乎还不到下价值判断的时候。但是,对于一个深刻改变了日本及其对外关系的政权,在它落下帷幕的时候,我们何妨回眸一望。这一望未必看得很远、很深,但求能看清它走过的足印,或许有助于理解小泉五年“光影交错”的改革和由此而生的21世纪日本不同于以往的政治生态及其走向。

“总统型”首相的政治秘诀

日本前首相、自民党最大派系“森派”掌门人森喜朗曾有微词,说小泉有张“非自民脸”。意思是小泉完全无视自民党传统派阀政治的“打招呼”、“调整”、“平衡”等玩法,不按党内既定游戏规则出牌。其实,森此言差矣:高喊“把自民党砸个稀巴烂”而上台的小泉,其政治上的胜利根本就是“反党”的胜利,用被视为其“接班人”的安倍晋三的话说,小泉是自民党“创造性的破坏者”。

应当承认,在日本战后历届首相中,小泉无疑是那种为数极少的具有“卡理斯玛”(Charismatic)的个人魅力型领导人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其一头狮发、不苟言笑,给人以酷感的做派,更与其身上一些迥异于传统日本政客的个人品质有关。譬如,说话干脆利落,绝少闪烁其词,拖泥带水;敢做敢当,勇于承担责任;思想开放,大胆任用女性官员;趣味脱俗,喜爱艺术,等等。假如在欧美社会,这些或许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是在封闭、保守、有诸多长老社会遗留的日本政坛,说风格清新,实不为过。尽管作为政治家,小泉的所作所为确有作秀的嫌疑和成分,但这种“秀”,却不是一般政客能做得出来的,其背后也多少透出某种性情、胆识:如乘海上自卫队军舰视察北方四岛,雾霭茫茫的海上,一个手持望远镜的身影定格在周刊的封面;面对带伤参赛,终于胜出的大相扑名选手贵乃花的夺冠,即席发表“战胜伤痛,努力拼搏,令人感动”的动情而简短的发言;2002年对平壤的闪电访问,听到朝方承认绑架日人事实的瞬间那僵硬的表情……历代首相中,少有如此与国民分享喜怒哀乐、“休戚与共”的政治人物,极大地缩小了政坛与市民社会的距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