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

1957 年之前,大多数美国人还自以为是地对自己经济霸主的地位感到洋洋自得。此时,在低成本劳动力生产出的欧洲产品(偶尔也包括日本产品)的大肆屠杀之下,美国的汽车、机器设备以及众多其他家用产品都已开始走下坡路。遗憾的是,这种情况的长期影响却没有引起大多数美国人的警觉。

突如其来的是,公众情绪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无论是诺克斯堡(Fort Knox ,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地)大量黄金的外流,还是外国低价汽车在美销售额的稳定增长,都促成了这种认识上的巨变。在此之前,很多人只知道,其他一些国家的单位小时工资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10 ~1/4 。但他们依然心安理得地认为,那些国家根本就没有任何技术力量,美国的专有技术完全能弥补人工成本上的劣势。可人们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似乎却视而不见:外国人的智商水平绝对不比美国人低。凭借美国出口的专有技术和设备(购买它们的资金往往也来自于美国政府的资助),聪明的外国人在效率上与美国人越来越接近。

在50 年代即将过去之时,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日渐明显。至少在眼下,美国人还没有找到任何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即将到来的6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敏锐的美国投资者必须要做好准备应对这样一种两难困境:怎样管理投资,才不会因被投资企业直接受低成本进口商品的影响,或是主要客户逐渐流失这样的原因,而让自己的投资受连累呢?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两种相互独立的途径来给投资者带来期望中的安全投资。第一个途径显然就是直接投资于这些外国公司。这种做法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某些时候,很多匆忙买入“欧洲共同市场”(European Common Market )或其他地区主要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常常会出人意料地发现,他们的处境不仅未见好转,反而进一步陷入困境。对任何一种成功的股票投资,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与规模类似的本地企业相比,对于总部所在地与运营地在空间距离上明显超过一般美国企业的外国公司,投资者更难以对它们进行调查。与此同时,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的,不仅有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公司所面对的语言障碍,而且他们的很多客户和投资信息提供者,也都在国外。

更重要的是,外国公司诞生和成长于完全不同的投资环境。从传统上说,他们在基本信息上的自由度也远不如美国企业。有些国家的会计制度甚至和美国相去甚远。最后一点,很多外国股票在市场上的流动性低于美国本土股票。因此,少量的股票买卖,就有可能给价格带来巨大影响,这与美国投资者熟悉的情况迥然不同。

但这些并不是说,买进国外公司的股票就只会招致失败。而是说,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与成功的国内投资相比,通过投资外国公司的股票而实现盈利要困难得多。它还告诉我们,60 年代伊始,美国金融界过去对大多数外国投资那种不加分辨、义无反顾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明显消褪。即使外汇征税或政治性的财产充公等特殊问题不会进一步影响投资安全性,国外股票的吸引力仍然会显著下降。

投资者可以采用的第二条途径也不难理解。这就是买入并持有投资于国外企业的美国公司(并且正在增持国外投资)股票。这些外国公司不仅拥有低成本劳动力,而且还拥有美国的先进管理模式,两者结合,就能创造出其他美国企业无法企及的投资收益率。在某些条件下,这些美国企业可以完全按国外竞争者的出口价格,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其全部或部分产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和国外进口产品一争高下了。

也许有人会说,古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即便是同一地区,联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 )也很难对长期投资者有产生吸引力。但古巴难道真是一个特例吗?或者说,它代表了世界其他诸多地区有可能发生、并且是必将发生的故事吗?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古巴模式很容易在其他地区被反复重演呢?

下面,让我来为你作简单的分析吧。

首先,在一个大家庭里,有钱人总是难免要受到其他人的嫉妒和反感。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美国是一块充斥着富人的土地。我们的电影和旅游者,更是把这种印象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猜测,超过90% 的美国旅游者的言行还是有利于树立美国良好形象的。但任何一个到过国外的人,都难免会出现某种不端之举,比如说他们对所在地区的人文风俗随意指责,有的还说出从其他美国人身上学来的满口污言秽语。遗憾的是,即使有50 个美国人能在国外做到言行得体,也无法弥补这样一个行为不端的美国人给美国的国际形象所造成的损失。毫无疑问,我们的大多数旅游者让美国人被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嗤之以鼻。

更糟糕的是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外国投资者,尤其是投资于美国的公司,自然就成了本国政客用来扩大这种影响力的手段。为什么在古巴所发生的一切,总是在其他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呢?

就算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但为什么情况总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呢?我们不难发现背后的原因。首先,随着50 年代即将结束,在国外低成本劳动力的刺激下,美国在国外投资建厂、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也达到了顶峰。这不仅造就了所在国畸形的繁荣,也加剧了不同国家为追逐这场淘金大潮而展开的竞争。只要能越来越繁荣,获得越来越多的新建设合同或是其他收益,外国人自然就能享受到当地人的礼遇。但当停止资金输入、经营利润开始回流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谈论美国与佛朗哥就西班牙军事基地进行的谈判时,欧洲评论家们的讽刺,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在有美国资金输入的西欧地区,反美情绪一直在升温,在某些地区甚至已经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在西班牙,尽管目前尚无美国投资——但肯定已经为期不远,美国人受到的欢迎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至于说未来更有可能重复古巴的经历,还有另一个原因:这种做法在经济萧条时期比繁荣时期更具必要性。如果古巴不这么贫困的话,卡斯特罗也许不太可能会这么做。在当今的很多国家,当权者都在迫不及待地争取美国人投资建厂,这就为美国投资者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难道不是在提醒我们,对那些在经济萧条到来时会大声斥责这些政策的反对派政客,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吗?

因此,投资于拥有大批国外股份的企业,也许并不像眼前的收益指标那样显示得那么诱人。在国外拥有大量工厂设施的企业,或许可以在几年内创造出令人羡慕的业绩。但如果把这些来自国外的收益按国内收益对应的高股价转换成资本,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大量的利润以及某些更重要的资产,很可能会在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当然,不同国家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某些地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因此,如果这些国外分支机构无法为投资者找到能在60 年代规避国外竞争的出路,那么,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安全的途径呢?我相信,肯定是有的。在某些技术日新月异的领域里,获得并维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就是美国企业对抗国外低成本竞争对手的最有力的保证。持有这些股份的投资者,不仅不必担心国外低成本劳动力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威胁,反而有可能在不需承担外国高风险投资的前提下实现收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外国的研发成本低,那他们为什么不能马上成为技术领先者呢?答案肯定不在于美国比外国拥有更多有天赋的人才。实际上,这是因为某些技术过于复杂,而且很多技术拥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向,这让一些美国公司在某些技术性非常强的领域内,积累起无法动摇的优势,而其他外国公司则在完全不同的领域,也积累了同样稳定的领先优势。因此,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个保持领先优势的技术团队。换句话说,有些公司在各自领域(或是其中的某些重要部分)似乎拥有不可比拟的技能优势,因此,竞争的目标,无非是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创新。明天,当他们实现了既定目标之后,又会想方设法再向前迈进一步。如果一个企业能做到这点,它就应该像对待国内竞争一样,根本不必担心国外竞争。

这样的企业同样可以分享国外工业化国家有可能在60 年代形成的优势。如果公司的产品线在技术上做到无与伦比,外国人肯定想购买更多的美国产品。事实上,在外国工业刚开始腾飞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购买欲望。但直到现在,这些潜在的外国客户还要受到当地政府配额的限制。不过,在进入60 年代之后,这将并不再是什么大问题。因此,对于这些在技术上占优势的企业,他们也许会拥有一个在几十年前不可想象的、规模庞大的海外市场。

最后,如果企业拥有外国人无法比肩的优异产品,而且又在国外建立工厂,那么,他们就能规避以抵制国外企业为目的的税收或政府征收——而那些不幸的企业,则不会碰到这样的好事。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众人皆知,但在这里,我们还是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它的极端性体现在法西斯对大多数犹太人的屠杀,但也有一小部分犹太人却过得无忧无虑,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希特勒迫切需要的技术才能。同样,如果一个公司拥有大多数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的生产某种关键产品的专有技术,而这种产品又是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的,这就会让企业在与敌对国家政府的讨价还价中占有优势。如果说希特勒这个例子似乎有夸大其词之嫌,那么,某些石油公司在中东地区的经历也许值得一提。这些石油公司之所以能在这里落脚,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什么约定或是默契,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些公司拥有自己所需要的运输和销售石油产品的营销设施。正因如此,这些公司才未受到冷落。在一个民族主义盛行的国度里,了解如何生产这个国家最需要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所有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投资者的角度看,防范60 年代国外竞争的秘诀,与寻找优秀投资所依据的规则,并无二致:它不在于是否存在国外竞争。在寻找优秀的投资目标时,如果投资者完全依赖自己是否拥有出众的管理与出类拔萃的技术,并在国外竞争形成真正威胁之前证明自己的投资价值,那么,他根本就不必顾虑60 年代的国外低劳动力成本。只有那些产品易于被外国企业复制的平庸企业,才有可能陷入危机。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狭义的视角或是以个别投资者借以盈利、避免亏损的方式,来看待国外竞争这个问题。但如果从广义上看,又将如何呢?低收入的外国工人生产的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大量出口,是否会让所有美国企业在竞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呢?

我认为,在了解哪类人将成为一国总统,以及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如何之前,我们很难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如果国内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外的话,并假设额外雇工(featherbedding,指人为地增加雇员人数的规章制度或做法。——译者注)的额外压力不会增加美国产品必须承担的成本压力,那么,美国企业完全有能力解决工资歧视和成本补偿问题。

额外雇工问题,更确切地说就是维持非必要岗位而采取的措施,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可能会认为,额外雇工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工人却坚定不移地拥护这些政策,除非所有受到影响的工人都确信,在他们的工作被效率更高的设备代替时,能在同一社区找到收入相当的工作。随着无数新兴行业的不断创新,老行业也能以更少的工人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只有给予被取代工人足够的关注,并保证他们能找到收入与原先相当(甚至更高)的工作,就不会出现什么危机。我想,只要政府能在60 年代直面额外雇工这个问题,而且又有不错的运气时,大多数美国行业都能恢复到他们原来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的地位,并继续保持相对于国外的现有工资差距。如果未出现这种情况,而且美国工资成本的上涨速度又继续超过其他国家,必将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衰退。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要预测未来为时尚早。太多的结果取决于这位未知总统是否会让一个国家陷入原本可以避免的经济危机,或是能否通过个人影响和魅力让所有群体各司其职,而又不必牺牲现有的高生活标准,让美国产品在和这些气势汹汹的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竞争时,依然雄风不减当年。为此,企业和工会的领导人就应该携手合作。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看到这样的迹象。假如有一天,企业的领导人完全来自政府,此时,一切就只能取决于政府的领导者及其行为方式。因此,要想在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作出明智的判断,恐怕还为时过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