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昌王结为兄弟
于是,高昌王随即派贵臣前去迎接。得到玄奘当夜就到的消息后,高昌王在宫殿里坐立难安,焦急盼望。午夜时分,卫士们报告玄奘已到。高昌王欣喜异常,亲自举着火把上前迎接。眼见受此礼遇,玄奘十分感动。进入王宫,国王之母以及后宫嫔妃数百人也一律手擎蜡烛,分列两旁,大家都怀着欢喜的心情,迎接着大唐法师的到来。
随后,玄奘被安置在紧邻王宫的佛寺中,与高昌高僧讨论佛法,并为高昌臣民讲经。每次讲经时,高昌王都亲执香炉,上前导引,并不惜国王之尊,跪伏于地,请玄奘踏其背登台,天天如此,毫不厌倦,态度极为虔诚。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挽留玄奘做高昌国一国之师。他还承诺,玄奘若答应请求,愿以皇兄礼之。玄奘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自己前往印度取经的意志十分坚定,因而婉言谢绝。
大臣们见高昌王挽留玄奘之心如此真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为高昌王出谋划策,最后商定了一个计策:让玄奘成为国王的乘龙快婿——玄奘青年才俊,公主才貌双全,崇信佛法,料想玄奘应该不会对公主无动于衷。高昌王大喜,拍手称妙!
第二天,高昌王便向公主提起此事,公主曾听过玄奘讲经,对玄奘崇拜有加,自然便应允了。然而当高昌王向玄奘说明自己的”良苦用心“时,玄奘并没有就此心动,他再次向高昌王表述了自己去印度求法取经的决心。
习惯于人们对他俯首帖耳的高昌王,怎能忍受被他人如此怠慢?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殷切恳求于不顾,不由得怒火中烧。他一时心急,使出了杀手锏,说道:”现在摆在法师面前有两条路:要么留下来,要么回国,请法师三思。“
玄奘却毫不犹豫地回答:”即便如此,您留下的也只能是贫僧的尸骨,但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为了表示自己誓死西行的决心,他甚至开始绝食。但直到此时,高昌王还天真地认为,这只是玄奘的苦肉计而已,因此并不理会。整整三天,玄奘不吃不喝,只是端坐冥想。到了第四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
高昌王看到玄奘是真的绝食了,大为震惊,心想:来去我高昌国的僧人也不在少数,但我却还从没有见过一位像玄奘这样的。他不仅学识渊博,修行深湛,且坚毅无畏,甘愿舍身求法,不愧为一位真正的高僧!
高昌王见玄奘西去的决心是如此坚定,深感惭愧,于是亲自上门向玄奘道歉,并请求玄奘进食,以恢复体力,继续西行。高昌王还恳求玄奘在出发前,再为高昌臣民讲经一个月;等到从印度取经回来的时候,还要在高昌讲经三年。玄奘也深感高昌王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便欣然同意,并与高昌王结拜为兄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我们熟知的《西游记》中唐太宗与唐僧结拜为兄弟的情节,其实就取材于玄奘与高昌王麴文泰结拜的史实。
惜别
玄奘继续在高昌讲经的一个月期间,麴文泰也在为义弟做着西行前的准备工作:剃度了四个小沙弥作为玄奘的侍从;缝制法衣三十套,外加若干面衣(面罩,用以抵挡风沙)、手套、靴、袜等御寒物;提供路费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当时可当作货币流通)五百匹。麴文泰还亲自写了二十四封信,给玄奘西行所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每封信均附有一匹大绫作为信物,请他们为玄奘提供方便。为了保证旅途安全,高昌王还派遣殿中御史、工役、护卫及医务人员等六十多人,陪同玄奘一道西行。
然而,还有更令人唏嘘的事情。到了玄奘上路那天,高昌僧侣、大臣和百姓倾城而出,送别玄奘。麴文泰更是情真意切,紧抱玄奘恸哭不已,玄奘也情不能自已,洒泪离别。玄奘自然对结义兄长麴文泰的真情谨记不忘,后来他写信给麴文泰,称赞其盛情”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只是,玄奘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与义兄麴文泰的最后一面,麴文泰后来病逝,三年之约再也无法实现。
离开高昌国的玄奘再也不是从长安出走时的孤雁单骑,有了高昌王的经济后援,再加上那六十余人的一路护卫和沿途各国的悉心关照,余下的路程顺利得多,也快捷得多。
贞观三年(公元630年),玄奘终于到达了西行求法的目的地——印度的那烂陀寺。这时,距他离开长安已经过去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