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护府:大唐对西域的经营(1) 

安北二府

公元640年的一天,位于西域与河西走廊连接处的高昌国故地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前几天,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大街上一片狼藉,不时传来几声撕心裂肺的嚎哭。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正悲恸欲绝地与逝去的亲人做最后的永别。

街道两边,那些侥幸从战火中活下来的人,一个个来去匆忙。战火烧毁了曾经的家园,他们正忙着从废墟中找回一些值钱的家什衣物。从他们木然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们仍然沉浸在对战火兵刀的恐怖中。

这时,一队旗帜鲜明的唐朝兵丁骑着战马呼啸而来。他们穿过一条条大街,来到一个刚刚修建起来的宅第前。几天前,唐朝政府刚刚把这里改名为西州,这座宅子就是临时治所,即政府办公所在地。

这队兵丁的到来,再次带来了唐朝政府的最新指示。根据指示,唐朝正式在这里设立安西都护府,作为当地最高的军事行政权力机关。而都护府的首任长官,由唐高祖的驸马乔师望担任。他同时还兼任西州刺史,统辖高昌故地。

这一天,对于唐朝而言实在意义非凡,它成为唐朝正式管理西域的开始。

此后,天山以南原为西突厥役属的各国先后归附唐朝,唐以其地设置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军镇,隶属安西都护府,也就是著名的”安西四镇“。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首长,大都护的官阶是从二品,其品位与尚书左右仆射相等,比中书令,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的中央大员的品位还高一级,是皇帝亲自任命的高品正员命官。

都护府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民政、赋役、军事、司法、人事都设置官员专门负责,是相当于内地大都督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

随着所辖范围的扩大,安西都护府于公元658年升格为大都护府。而安西大都护府所辖的伊、西、庭三州,则按照唐朝的制度建立了州、县两级行政机构和乡、里、保等完整的基层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府兵制,设置了折冲府,有完整的烽堠系统、渠道灌溉系统,还设立了州县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武则天时期,西域形势变得复杂而危急,出现了吐蕃与东突厥的双重威胁。此时,西域的战略地位开始愈加显现出来。如果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足够巩固,就可以南抗吐蕃,东拒东突厥。相反,如果西域危急,必然影响到河西交陇的安全,进而影响到唐朝统治的稳固。为了巩固西部边疆,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十二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景云二年,北庭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成为单独的军政机构,直属于朝廷。

从此,安西都护府只统领四镇,管辖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诸部,主要防备吐蕃的侵犯。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远至两河流域的西突厥十四姓诸部及各蕃国,在防备东突厥西侵的同时,又与唐朝北部的军事力量互为犄角,从西部牵制东突厥。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设立,为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羁縻府州

阿史那贺鲁平定之后,为适应西突厥原来十姓部落的社会结构,唐朝在当地设立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统领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蒙池都护,统领五弩失毕部落。

这便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羁縻府州的开始。此后,唐朝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辖的广大地区广泛设立羁縻府州。

这些羁縻府州类似于今天的民族自治地区,它们以部落的活动范围作为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蕃首酋长为都护、都督、刺史,而且这些职位都可以世袭。凡羁縻府州所辖居民不向国家直接缴纳赋税,户口不呈送户部,仅由本部酋长向朝廷进献象征臣服的土产方物。与此同时,这些羁縻府州可以保留本部落原有的军队,但只能镇守封疆,不可擅自行动,必须服从朝廷或都护府的调遣。

在唐朝,”镇“是边防军队的基层单位,镇将官阶六品,只相当于县令。但是在安西四镇,都设有都督府,都督的官阶为正三品。而除了安西四镇,天山南北、葱岭地区以及楚河上游等辽阔的土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不胜枚举的军、镇、守、捉、烽、戍。这些军、镇、戍构成了唐在西域的管理基础。

从贞观年间首次在东突厥故地设置顺、佑、化、长等都督府开始,到开元年间最后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部为止,百余年间,唐政府先后在东北、北方、西北和西南边疆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开元时内地府州数量的三倍。

而就面积而言,羁縻府州占到了唐王朝整个版图的三分之二以上。在这三分之二以上的辽阔领土上,居住着突厥、回纥、奚、党项、契丹、室韦等数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贡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