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种自西来:张骞凿空西域(2) 

延误了十年的征程

逃出后的张骞,毅然选择继续出使大月氏,完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由于在匈奴居留了十年,张骞对西域的交通等环境已是相当了解,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经过乔装打扮,他们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当张骞逃出匈奴控制后,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大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的支持和唆使下,打败大月氏。大月氏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打败并赶走了大夏,又在新的土地上建起了家园。张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改变行进路线,不再向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沿塔里木河向西,取道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一路上可谓险象环生,异常艰辛。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踏漠,加上匆匆出逃,物资准备不足。干粮吃尽了,就靠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

张骞路过大宛国时,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允诺日后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赠送他大量金银财宝,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听说过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阻挠,未能实现。张骞的到来使他非常高兴,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大宛国王热情招待完张骞后派了向导和翻译人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的大月氏,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已经很远,外敌侵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加上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已经改变了征讨匈奴的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夹击匈奴的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并且,他们认为汉朝离大月氏太远,如果联合夹击匈奴,遇到危险恐不能及时相救。张骞等人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南下越过妫水,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决定动身回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没有沿着去时的路线行走,而是再次翻越葱岭,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世事难料,此时羌人地区也被匈奴征服,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堂邑父,终于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共历十三年。出使时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对广阔而神秘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于今天新疆境内的各个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今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些基本内容都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参考资料。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所获得的成果非常满意,为表彰他们的功绩,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探险西南路

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汉代的君臣还根本不知道,在中国的西南方有一个身毒国。张骞在大夏时,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布等,感到十分诧异,追问它们的来源。大夏人告诉他,是大夏的商人从位于该国东南方的身毒买来的。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并推断,大夏位居中国的西南,距长安1。2万里,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从身毒到长安的距离不会比大夏到长安的距离更远。而四川在长安西南,身毒有蜀地的产物,这说明身毒离蜀地不会太远。据此,张骞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汉武帝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去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主持这件事。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派出四支探险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进发。四路使者各行约一两千里,分别受阻于氐、榨(四川西南)、禹、昆明(云南大理一带)等少数民族地区,未能继续前进,先后返回。

这次探险之旅,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依然具有巨大的贡献。汉王朝从此更注意加强同滇国、夜郎及其他部落的联系。至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设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博望侯“的由来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西汉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为校尉,随大军出击漠北。当时,汉朝军队行进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发挥他熟悉地形等自然环境和匈奴军队,以及具有跋涉沙漠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出征回来,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张骞再次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李广率兵作先头部队,张骞率军殿后。结果李广孤军冒进,陷入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重围。李广率领部下苦战一昼夜,张骞兼程赶到,始解匈奴重兵之围。此战虽杀伤众多敌人,但李广所率士兵大部分牺牲,张骞的部队亦因过度疲劳,未能追击。朝廷论罪,张骞以”后期“罪贬为庶人。

公元前119年,汉朝对匈奴发动第三次军事反击,取得了重大胜利,匈奴王庭被迫迁到大沙漠以北。张骞及时提出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结盟以切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得到汉武帝采纳,并被任命为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的高级官吏),再次出使西域。

乌孙原来游牧于甘肃西北部,后来西迁到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张骞第二次出使的任务,是劝说乌孙重返故地,与汉朝共同对抗匈奴。张骞此行率领三百多人,每人各备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大量的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各国。这次张骞一行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但由于乌孙内乱,加上不了解西汉国力和惧怕匈奴,乌孙未能同意与西汉结盟。但张骞派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及天山以南诸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此后,各国也派人携带礼物到长安答谢。

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时,乌孙王派数十名使者随他一起来到长安,此后,双方开始了友好交往。回到长安,张骞被拜为大行,即负责接待宾客和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高级官员,列于九卿。第二年,张骞便与世长辞了。不久,他派遗的副使也陪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中原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来往使者络绎不绝。为了纪念张骞通西域的功绩,”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后来,中国的丝绸等货物,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路线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张骞通西域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中原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等传入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也陆续传入中原。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随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