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请求背后肯定有着充分的理由:厂里的生产调试已全面开始,而全厂动力系统的动能站房刚刚开始运行,保证各项动能安全供应到位正赶上最关键的时候。基列夫已在一汽工作了近三年,亲身经历了动力部门的建设和生产调试,对情况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一汽动力处的任何一位领导。一旦动力系统突然发生问题,只要有他在,就可以得到最及时、最可靠的处理。此外,苏联提供的生产设备自动化和电气化水平很高,厂里也希望电气专家出身的基列夫能继续给予指导帮助。
经报苏联国内同意,基列夫被继续留任一年。基列夫非常清楚,这是一汽建设的需要,更是中国朋友们对自己的信任。一汽的建设承载着当时全中国6亿人民的梦想,承载着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与之相比,自己个人的思乡之苦的确算不上?么,况且自己的心血与奋斗也早已与一汽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想到这里,他二话不说,很痛快地就答应下来。他内心希望,援华工作的最后一班岗,无论如何都不能松懈,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为一汽,为中国的汽车工业,为中国的朋友们做更多的事。
基列夫很快把自己的决心付诸了行动。一汽的生产厂房分布在厂区中央大道的东西两侧。为能及时有序地检查和指导各车间工作,他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一条既有重点、又能全面兼顾的工作线路。每逢周一、周三、周五,他先挨个去东面一排的厂房,周二、周四、周六则先去西侧的厂房。这?乎成了基列夫下车间指导工作的日程表。
位于西侧的铸造工厂是他特别关心的地方。因为这里的输送带流水线很多,电气开关也很多。一到这个厂,他总会让翻译把车间动力师王本高请到现场共同研究问题。王本高也是从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归来的,会讲俄语,对车间电气系统也比较熟悉。
有一次,基列夫要求将输送带上的一个部件重新制造后换装上去。王本高知道,按照基列夫那不成文的日程表,隔天一定就会来检查落实情况,因此第二天就抓紧督促工人将这个部件做好、装上。果然,第三天上午,基列夫就如期而至,拉着王本高一起去现场。看?新做的部件已经装上了,基列夫拍着王本高的肩,连声说:“哈拉沙,哈拉沙(好,好)!”
还有一次,基列夫来到车间时,发现有工人在混沙机中清沙,当时就急了,立刻找王本高问:“这样做有安全措施吗?如果有人误操作,合上电闸,出危险怎么办?”王本高马上回答说:“所有设备在检修前都已接了地线,万一有人误操作合闸,电路也会立刻跳闸断电的。”基列夫听后还不放心,要王本高带他去一处一处地检查安全措施,全部证实无误了,他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