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9日,毛主席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指出:“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这对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积累建设经验,培养壮大建设力量并为接踵而来的其他重要建设工程创造有利条件,均有重要意义。”“中央认为有必要通报全国,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给予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建成。”此后,建设一汽又作为我国首批重点工程列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苏协议,苏方除将为中国提供全套的产品设计和图纸资料外,还将派遣一批有经验的专家来厂指导,这对一汽建设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基列夫是援华的苏联专家之一,命运就是这样把他与一汽联系在一起。
考虑到基列夫在斯大林汽车厂工作多年,对动力系统所有环节都了如指掌,厂领导准备将基列夫派往中国。在向基列夫征询意见时,厂领导说:“中国目前正需要像您这样经验丰富的专家,我们想推荐您去中国支援汽车工业建设。不过,中国的工业是白手起家,您如果去了,不仅要肩负起援建的重任,还要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您可要提前做好准备。”
消息多少有些突然。这一刻,母亲苍白的鬓角和妻子被家务活磨砺得有些粗糙的双手,还有小女儿伏在他膝头上可爱的笑脸,刹那间划过基列夫的脑海。但他想到自己40出头,丰富的经验和充沛的精力将使他成为建设的中坚力量,既然中国需要他,他就应该到那片土地上建功立业。他坚定地点了头。
由于动力系统建设是整个工厂其他建设项目的基础与保障,必须最先开工,基列夫被定为首批开赴一汽的四名苏联专家之一。
出发的时候,新年刚过,站台上仍飘荡着节日的欢乐气息。望着前来送行的妻子和女儿,基列夫怜爱地摸了一下女儿的头发,便登上了东行的列车。顾不上那离别的惆怅,他的思绪早已飞到了万里之外的中国。基列夫在斯大林汽车厂时指导过几名中国实习生,他们的勤奋、聪睿和真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片白山黑水的土地上还养育着千千万万像他们那样优秀的儿女呢。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辛勤劳动去帮助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项多么令人振奋的事业啊!”基列夫心里不禁泛起阵阵激动。
1954年1月,伴着轰隆隆的车轮声,基列夫等四名首批援建一汽的苏联专家抵达了长春。此时的东北正是隆冬,一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一汽所在地——长春市郊西北侧的孟家屯还只是一片起伏不平的荒野,在冬日黯淡的天色下显得格外萧索。即使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异常简陋的工作条件,基列夫仍满腔热情、斗志昂扬地立即投入到一汽的建设工作中。此时他也许并未意识到,接下来的三年多时光,将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动人的回忆之一。
在先后来到一汽的180多名苏联专家里,基列夫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苏联专家的援华工作时间少则3个月,多则一年。基列夫的聘用合同期原定为一年,但他却被延聘了3次,在华工作了1240天,援华工作时间是一些专家的10倍。从一汽建厂到全面投产运行,他作为动力专家组组长,见证了全厂动力系统工程建设的每一步发展。他以一颗火热的心,把正当盛年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一汽。一汽离不开他,他也觉得自己离不开一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