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悲悯――王昌龄《出塞》(2)

本来这种意象组合是很常见的,就连李白也曾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句。开篇王昌龄同样也点出了“月”和“关”,与众不同的是,这次诗人并非是单纯的写景,他给了诗歌一个更为开阔的背景: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是同句互文。并非单指秦朝的明月,或汉代的关隘。为抵挡游牧民族的进攻,秦始皇“因地形,用险制塞”,把六国长城联在一起,从那时候起,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缮长城。长城不但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文化符号。

汉代,是中国民族融合的盛世,武将有李广、卫青、霍去病在边关开拓疆域,文官有张骞、班固、班超与西域交好,是和边塞联系最为紧密的朝代之一。诗人从这两个朝代下笔,开篇就在千年以外,把曾经燃烧在悠久历史上的狼烟,轻轻敛入诗歌深处。这样,景观就具备有了内涵丰富的生命力,“万里长征人未还”,才更让人唏嘘。

诗人在世的那段时间,唐朝的边境战争多是为保护国家而进行的,相对于隋炀帝的穷兵黩武,初唐、盛唐的边境战争要正义的多。贞观年间,突厥国力强盛,曾举十万兵马奔袭南下,被太宗勉强击退。后来唐太宗亲自训练兵马,提升军队战斗力,巩固边防。

可是,哪怕再正义的战争,也透着无法掩饰的悲凉。战争是绞肉机,是比拼哪方伤得更重的残酷游戏。中国古代,很多战争是因当权者的私利而发起的。为财富,为土地,为良马美姬……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分封将相王侯,成就不朽功绩的浪漫,在冷酷的死亡面前,都太过虚无缥缈,太过苍白无力了。无数无辜的鲜活生命们,转眼就变成累累白骨,被抛弃在大漠、荒山、深涧里,唯一的结局便是永恒的遗忘。

诗人身为下层官员,对底层人民的疾苦非常了解、同情。王昌龄正是怀着巨大的悲悯写这首诗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原是匈奴祭天的地方,李广曾扬名于此。――诗人是多么的希望,能有李广一般骁勇善战的将领出现啊,当他张开羽翼时,普天之下饱受战争折磨的孤苦灵魂们,将不再流离失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