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船明月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的仙药,曾派方士徐福带一千童男童女和众多能工巧匠出海找寻。这一行人在海上漂泊数年,竟抵达了日本九州。徐福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知道冒然回去是要杀头的。加之他发现当地风调雨顺,民风淳朴,便自立为王,再也没有回来。
在中国古代,这个无关真伪的传说,一直以来都给中日两国之间,那段时刻充斥着波涛汹涌、狂风暴雨的漫长旅程上,涂抹了一层浪漫的薄纱。唐取代隋朝后,国力强盛,文化空前繁荣。日本因仰慕中土文化,自公元七世纪始,派遣使团入唐学习先后多达十九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
韦庄写这首绝句时,已经时值晚唐。政局动乱,国力凋敝。日本已不再派遣遣唐使了。往日“同船数以千计”的情景,再也无法见到。一些留学僧开始独自往来于唐日之间,待学成之日,往往已经和中原名士结下深厚的友谊了。韦庄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这句诗说的是旅程的苦远。扶桑本是神木。《太平御览》记载:“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又说,“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尺,一千馀围,两两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韦庄落笔写扶桑的时候,正是化用了扶桑神话般的色彩。《山海经》中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那么神木生长的地方,便是“日所出处”,是身披彩霞,最为靠近太阳的辽远之地。
在这里,扶桑并不是和今天一样指代日本国。扶桑又名朱槿牡丹,原产我国南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有过明确记载。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扶桑国,是指墨西哥。日本,通常被成为倭国。《梁书·扶桑国传》:“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里……扶桑国在大汉东二万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已经明确说明日本为倭国,而扶桑国在大汉东边更为遥远的地方。
由此可见,韦庄用扶桑开篇,并非实指。而是旨在表达一种遥远的仿佛神话一般的距离。艰难险阻、风云莫测,可想而知。如今,他的朋友敬龙僧人就要独自跋涉了。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胸襟般的显露出惜别之情,但是任谁都能看透他藏在诗句背后的小小心思,无意间,就与诗人休戚与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