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成功的那一刻

第9章 伦敦申奥时使出的杀手锏

又一个完美陈述的经典案例

伦敦申办团的陈述策略产生的效果绝不亚于核爆炸。而他们对于语言和视觉工具的巧妙运用,同样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

2005 年7 月6 日,当地时间下午7 点48 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 先生站在新加坡会议中心的主席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按照惯例,在他的身后是全体奥委会委员。在主席台下的座位上,是各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及奥运会各单项国际体育联合会的官员,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这个大信封上。此时,时间似乎已经停滞,而打开这个信封仿佛也要经历无限的时间。这就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7 届会议的现场。雅克?罗格先生即将宣布,哪个城市最终赢得2012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站在会议中心席上的,还有5 个奥运申办城市的代表团。在他们的身后,是已经在前天陈述完毕的其他申办城市——莫斯科、纽约和马德里。在经过了3 轮投票之后,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被淘汰了。莫斯科最早退出了竞争,他们在第1 轮的得票数最低。第2 轮的不幸者是纽约,第3 轮则轮到了马德里。随着这3 个申办城市退出竞争,选票数量也在发生着变化,因为那些曾经投给被淘汰城市的选票,将转而投给其他城市。现在,最后的竞争将在两个城市之间展开:巴黎和伦敦。

罗格站在讲台上,看了一眼台下:左边是身着灰色西装的巴黎代表团成员,整齐地排成一排,相互把手搭在彼此的肩上;右边是伦敦代表团,身穿杰夫·班克斯(Jeff Banks) 为他们专门设计的宝石色燕尾服,但并没有身体上的接触,因为英国人在公共场合很少这样做。两个代表团的唯一相同之处就是,几乎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这场为期2 周的较量,其激烈和惊险程度决不亚于任何体育比赛。因为这关系着两个国家和两个城市的荣誉,女皇、总统、首相以及市长都不遗余力地在竞选中为自己的城市摇旗呐喊。即便从最基本的经济意义上看,2012 年预计将给主办城市带来80 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还会留下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体育设施,这无疑有益于未来若干年的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而对于早已欲哭无泪的莫斯科、纽约和马德里,他们的损失如果用机会成本衡量的话,不仅有为此而花费的几百万美元,还有他们为准备陈述而做出的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的心血和努力。

伦敦和巴黎代表团的前面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大媒体的50 多名新闻记者和摄影记者,无不期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等待着罗格宣布这个让全世界所企盼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 名摄影记者站在伦敦代表团前面,其余的47 人则无一例外地把镜头对准了巴黎申办团,有几个人似乎已经对巴黎的胜利深信不疑,甚至准备打开香槟进行庆祝了。

“局势似乎有点不妙。”英格兰足球队队长戴维?贝克汉姆小声地对站在身边的另一位英国足球巨星博比?查尔顿爵士(Sir Bobby Charlton) 说,这显然是英国人特有的低调。两个人都是特意赶到新加坡为伦敦申奥助威的。难道在宣布最终投票结果之前,新闻媒体,甚至是巴黎代表团自己真的得到了什么消息吗?在他们的周围,伦敦代表团的成员却呆若木鸡,等待着厄运的到来。

最后,罗格终于从那个信封里取出一张卡片。如果说一场200 米的田径比赛在他打开信封封口那一瞬间开始,那么,优胜者现在似乎已经开始绕场一周了。

罗格先生用平静而沉稳的语气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郑重宣布,将2012 年第30 届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此时,他的话似乎已经凝固了,这种停滞也许只能用毫秒来衡量,但对于新加坡会议中心中的每个人,还有世界各地几百万电视观众来说,这段短得不能再短的停滞却是无比的漫长,或许他们都能猜出罗格马上要说出口的那个词:巴黎。

“伦敦。”他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