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职仪式结束后的几天里,白宫共收到46 万封信件和电报。尽管公众的兴奋已然退却,但他们和总统间密切的关系依然在持续。胡佛只有一个雇员对信件进行分类回复;罗斯福却雇了50 名工作人员,每天要回复8 000 封信。而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每天收到的信不足30 封,可见和20 年前相比,变化有多大。
迈阿密事件之后,美国人开始相信天佑罗斯福的说法。人们又开始使用宗教典故来隐喻罗斯福。有位加利福尼亚商人写道,“有位摩西指引我们摆脱荒漠,走进乐土”;他和数百万民众都在为新总统祈祷。在访问了某修道院之后,乔?肯尼迪以他一贯既真诚又逢迎的态度发电报给罗斯福,转述了一位修女的发现,“和平自就职典礼开始就降临在了地球上,这简直就像又一次基督复活”。
总统的魅力和他发自内心甘于奉献的誓言激起了民众的热情。一位来自芝加哥的穷犹太中学生索尔?贝娄_为此感到万分激动,“他的政治天赋在于他知道人们想听什么,这是总统对人民的处境感同身受的表现。”
媒体对新总统的祝愿明显比以往任何一届都热烈。《辛辛那提时代之星》发表社论称:“他愉快的微笑和与生俱来的自信极具感染力。”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每日新闻》以往经常抨击罗斯福,这时却在周日版保证一年内决不会说罗斯福一个字的坏话。两天后《纽约每日新闻》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罗斯福的独裁》,文章的开头写道:“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需要独裁者。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他的名字不是墨索里尼,不是斯大林,也不是希特勒,而是罗斯福……面对危机,正是通过独裁,古罗马才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我们四处搜寻的感想证明,几乎每个人都已实在地感到了好转的迹象。眨眼工夫,自信和勇气仿佛一道回到了我们身上。” 雷克斯福德?塔格威尔把这却看成了一种讽刺。他写道:“这篇演讲一意孤行,打算在他刚批评过的传统基础上重树信心。”但是,鉴于罗斯福作了这次演讲,它发挥的作用可能远比历史的洪流还要强大。塔格威尔写道,历史学家“不相信,一个人从空中将陈词滥调抛给芸芸听众,就能改变事情的进程。但我们却必须承认那个3 月发生的变化,除了由于人们重获希望之外,没有任何理由能解释这一变化”。特工斯塔林曾效忠过5 位总统。他最喜欢的是卡尔文?柯立芝,但他对罗斯福的评价却一直毁誉参半。不过那天他也觉得“(罗斯福)给公众打了一剂强心针。只要人们的这种劲头能够保持,大萧条就正式宣告结束了”。国会大厦的保安工作结束后,返回白宫途中的斯塔林发现“我离开时,它已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挤满大厦的人信心越来越足,似乎对美国的经济危机一无所知,而在人群之中,总统是最愉快、最自信的”。
在国宴厅用完午餐后,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前所未有地准许记者进入白宫采访自己。这个点子是洛雷娜?希科克想的,因此她被选为负责这次采访的记者。当罗斯福一家面带微笑,乘敞篷车从国会大厦返回白宫后,希科克注意到埃莉诺的神情开始严肃起来。“它非常、非常严肃”,提及就职典礼,埃莉诺一边脱白手套一边盯着窗外,“而且还有些让人害怕”。她说,人群“是如此庞大,你会觉得,只要有人让他们去做,他们什么都做得到”。当罗斯福宣布他可能不得不动用战时权力之后,人们的掌声越发热烈时,那种感觉尤为强烈;两个女人一时无言。后来希科克写道,她们都在想,如果上台的总统不是罗斯福,而是休伊?朗之类的人物,那么现在美国的民主制度可能已经结束了。埃莉诺说:“我们被裹挟在一股巨大的洪流之中,像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见,而且没有人会知道这股洪流将停在何处。”这段谈话的大部分内容第二天就被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但由于时间仓促,它所引发的评论也少之又少_。
埃莉诺原以为只有1 000 人来蓝厅_喝下午茶,但实际的出席人数却是预计的3 倍,光握手就花了她好几个小时。富兰克林在参加会谈前短暂地陪了她一会儿;见到60 位从温泉疗养院应邀前来的病人和工作人员时他显得格外高兴。当天,鲁斯?西姆斯夫人—— 一名新政支持者表现得尤为狂热。在去白宫之前,西姆斯太太往钱包里装了4 块手帕,她的4 个孩子每人一块。她本打算让孩子们和新总统握手,然后马上用手帕擦手,这样就可以把英雄的汗水保留下来。但是,当天的安全措施做得非常严密,特工在门口严查了钱包,她的计划也因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