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3)

这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正处于危险之中,这意味着其民主体系也同样岌岌可危。罗斯福应当比胡佛更直接地说明这一危险的现状,但不能表达得过于直接,不然只会为人们带来恐惧。因此罗斯福试图同时表现出诚实和乐观两种精神。幸好,在温泉疗养院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交谈的经历已经让他掌握了这种富有挑战的才能。他告诉这个国家:

现在正是坦白大胆地,说出全部真相的好时机。我们应当老老实实面对现实,无需畏首畏尾。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最终得到复兴并变得繁荣昌盛。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缺乏理智且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们转退为进时所作的种种努力都化为泡影。“恐惧本身”这一说法在当时几乎没在群众和媒体中引起任何反响。几天后它才开始被提起,并在1936 年罗斯福再次参选时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当时,民主党到处引用这句话,以示是罗斯福成功地拯救了国家。他们意识到这句话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共鸣,就职典礼后几个星期内收到的邮件也证实了这一点_。

这段话是一段典型的、激励人心的废话,其实它与胡佛的劝说毫无二致,唯一的不同就是它出自一张更为自信的嘴。如果罗斯福真要“直率……坦白、大胆地说出全部真相”的话,为什么还要假装美国唯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当时确实存在着一股很不理智的恐惧,但也确实有大量事实值得人们恐惧:随时失去财产、工作和尊严的现状,更不用说这会给他们的家庭和健康带来什么后果了。有些些恐惧似乎根本没有必要,比如富人担心罗斯福会怎样处理他们的黄金,等等;另一些恐惧稍纵即逝,比如没有食物可吃。然而,银行系统崩溃所导致的广泛恐惧却是个例外。它既不是“莫名、丧失理智”, 也并非“毫无根据”。

所有这些恐惧都真实存在,但却和他的话毫无关系。伟大的领导就像伟大的表演家一样,需要打消众人的怀疑、让观众放弃疑问,还要表达希望展示救赎。尽管国会大厦广场上的数万民众,以及收音机前的数百万听众都没能立刻意识到“恐惧”这段话所蕴含的力量,但他们确实从中感到,他们和他们的国家都即将好转起来。

这一思想是诚实的。但罗斯福对金融投资者的抨击却更加诚实。正是他们的“顽固”和“无能”导致了今天的失败,现在却又“放手不管”。罗斯福以被阿瑟?克罗克称为“杰克逊式攻击”的态度抨击了他们:“他们只知道那些利己主义者的规矩,自己却没有远见;而一旦失去了远见,人民就要遭殃。”

而后,总统引用了自己在海德帕克教堂想到的一个词,它出自《圣经》马可福音第11 章第15 节,“如今,金融交易者们已从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走了。我们因而得以凭借千古不变的真理重建圣殿”。罗斯福冷静地道明了要改革的对象,“错误地将物质财富作为判断成功的标准”,“一味追逐转瞬即逝的利润”。就这样,罗斯福浇灭了整个国家的怒火,也打消了民众的愤怒和疑虑。罗斯福并没有提到叔叔西奥多,而是戏剧性地对商人直接抨击。

这些替罪羊是他抨击的核心对象,他一连重复了三遍:“国家要求我们行动起来,而且是立刻就行动……我们必须得行动起来,而且要迅速地行动起来……人民需要直接有力的行动。”日后罗斯福将身体力行实践这一主旨。

罗斯福建议的行动就是让人们去工作,提高农产品价格,刺激购买力、保证抵押品赎回权;“宏观调控”,“监督一切金融、信贷和投资机构”,并“杜绝投机勾当”。罗斯福明白,不管这些计划的条理有多清晰,他要做的远比计划得要多。他必须行动起来,而且得尽快。

但是,要实行哪条行动路线呢?为了能在通货膨胀论和传统金本位主义之间再作观望,对此他并未在演讲中作出任何解释,只是表示“必须保证充足而健全的货币供应”。尽管“充足而健全”只是罗斯福为了能在货币问题上留有余地而耍的花招,但是关于这次演讲的诸多报道仍然以此作标题。胡佛所说“苏格兰彩格呢上的变色龙”更能精准地概括这一点。这篇演讲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罗斯福仅将贸易关系放在了国内经济整顿的“第二位”。原因是他确信必须“优先处理”国内紧急事务,而外交政策却只能用老生常谈的“友好邻邦政策”一笔带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