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金本银硕铜博士。中国有一流的中学,所以有清华、北大一流的本科,这一点从每年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各类竞赛里中国学生的优异表现就能看出来;中国只有二流的大学,所以清华、北大只有二流的硕士,这一点从清华北大的世界大学排名就能得出;中国只有三流的研究生院,所以清华、北大只有世界三流水平的博士,这一点由中国研究生院的学术研究水平就能看出来。”
这段话虽然有些消极,但身处其中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只有看到差距,才能弥补差距。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让清华、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研究院归来
小沈是一名清华研究生。由于实验室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他有机会在某外企研究院做了三个月的短期实习,虽然时间不长,却让小沈接触了社会、面对了现实,看到了很多在学校意识不到的东西。小沈意识到,外企研究院的科研水平要比清华高了很多,同时更接近于实际需要,不像学校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研究。小沈认为如果相同的科研经费,同时给了企业研究院和高校,那么企业的研究成果一定会比学校好不少,而且成果还能直接用于新产品的研发。这都是企业面向市场、高效和正规的运作结果。小沈还发现,越是前沿的学科,越是先进的技术就越大都存在于这些大公
公司为了生存,要比竞争对手领先,就要卖力的研究新技术,突破现有水平。而学校里悠闲、安逸的环境,没有动力使科研变成快节奏。同时,公司做项目的专业水平,让小沈感觉清华实验室的做事方式就像是个作坊,或许能造出“砖头”,但造不出“房子”。
在研究院里,也是要求员工每年发表论文的。但公司里的核心技术,都是绝对的机密,只能用它们来做研发,员工不能用它们来写Paper。这就变成了,员工只会把核心技术的边缘写出来。而学校是会把百分百的科研成果公之于众的。
实习归来,小沈把三个月里学来的东西攒成论文,被一家顶级的国际会议收录,而这是整个实验室几年才会有的一篇高水平论文。而在研究院里,发表这个水平的论文其实是家常便饭。
学校和公司比起来,唯一的优势就是写Paper。因为企业员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发,写文章的时间非常有限。学校里拥有安静的工作环境,这让老师和学生有的是时间“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写出从内容到语法都天衣无缝的论文。假如,研究院的员工每年放两个月假,踏踏实实让他们写论文,或许这会让学校里的老师感到真正的竞争,会让老师感到安逸的生活没那么好过。
小沈对三个月的实习感慨最深的就是:没想到在国内理工科学校里鹤立鸡群的清华,和大公司的研究院比起来,差距有这么大。
批判师弟
小沈从研究院实习归来,重新开始了学校的工作。但在企业开阔了眼界的他,已经对实验室现状有了新的看法,也开始对师弟们的论文进行露骨的批判。
小沈连续看了两篇师弟的论文,摇着头,分别回了信。
“刘安:
首先,你能找到美国××大学的两篇经典文章进行学习,说明对这个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准确的认识。不过,你对其中一篇文章,找到人家没想到的两个小地方进行论证,我个人觉得有些好笑。
给你两个链接:××××××=1&q=%E6%96%AF%E5
×××&w= BC%C2%DB%CE
你投机取巧的想法已经有人这么干过了。
而且,我个人认为,你的做法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我觉得研究不能这么搞,只是琢磨人家有没有什么没想到的地方,然后对着可有可无的内容写论文。不过平心而论,你的论文投国内的核心期刊一点问题没有,但如果就是这个初衷,你还不如把我给你链接的文章翻译成中文,这样更省时间 ”
“东宁,你好:
看了你的论文,知道了你清楚了这个方向最主要的三种算法:TCqer、SmallWD、Borro,但是你也不能自己设计一个算法,前三分之一是用TCser,中间计算用SmallWD,最后求和用Borro,这怎么能算一种新方法呢?这不就是合并人家的吗?
另外,起名字也要起个好听点的。你合并了人家三个算法,就用首字母TSB,要是外国人审稿还好,要是中国人,看到了字母‘SB’,影响也不太好吧?
呵呵,总之我的建议是,千万别投国际会议,别让国外的人看我们实验室就是干组装工作的 ”
虽然在研究院只待了三个月,但小沈接受了研究观念的洗脑。企业希望每个人都做领跑者,敢作一个领域的“First One”。面对已有的方法和技术,就要敢于Challenge:“我就不信邪,我不能想出比这个更好的?”
小沈开始看不惯中国学生的研究方式。实验室里的很多人每天就是看别人的论文,然后东拼西凑写自己的论文,写作的思想秉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庸”之道。先看懂别人的方法有几种,然后把这些方法分别合并,每两种方法合并就称作一种新的方法,就可以写一篇新论文。中国学生就是喜欢这种拼凑式的研究,研究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差,因为原本用到的方法都已经很好了;但也不会太好,因为把老的东西合在一块“煮在一锅里”,自然起不了“化学变化”。不过中国人一直都觉得“中庸”的状态挺好,不拔尖,别人也挑不出毛病来。
国内的期刊也是抓住商机,不断搞各种增刊、专刊,每年争取多登一些论文,这样不但“方便”了同学,也给自己“创收致富”。只是,每年学生一拨一拨地毕业了,研究水平在不断地原地踏步中缓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