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失败大探究(1)

在一架刚从上海起飞的飞机上,一位长相年轻的中国男子穿过走道,要去和当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谈生意。这位81岁的新加坡前总理是个魅力超凡的人物,亚洲各地的人们对他相当敬畏。他没料到那位陌生人会来找他。"当他递给我名片时,我吃了一惊,"李光耀回忆说。

这位男子来寻求李光耀先生对一项收购的支持,收购目标是新加坡国有炼油商"新加坡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权。他的名片上写着:陈久霖,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中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陈先生的公司中航油是一家飞机燃油进口商,由中国政府控股,但在新加坡上市,该公司几乎100%垄断了中国进口航油业务。然而就在那次空中邂逅几个月后,陈先生和他的公司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了。2004年12月8日,中航油首席执行官陈久霖在新加坡被警方逮捕,此前该公司因亿美元衍生品交易亏损而破产。

为了唤起您对中航油事件的回忆,本书将再次将该事件的始末呈现在读者面前:

1、涉足衍生品交易

2003年,陈久霖和其他董事决定涉足燃油业务之外的衍生品交易,实现业务多元化。该公司从未明确说明在一个它毫无经验的市场中自己有何优势,但业内专家相信,它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当时,中国国内航空公司往往从券商那里购买衍生品,作为针对原油价格波动的保险方式。中航油想通过提供自己的衍生品,成为其航空公司客户的"一站式提供商",自己也获得比仅充当燃料供应中介高得多的利润率。中国监管部门仅允许26家企业在海外买卖衍生品,中航油成为其中之一。它进行的首笔交易是对2003年中期石油价格的下跌下注,共计200万桶石油,那笔交易盈利了。"那成了诱饵,"业内专家说,"他们认为这种交易太有利,无法抗拒。"

2、情况日趋恶化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中航油潜亏580万美元。油价飙升导致的损失破坏了中航油的内部限制。然而中航油决定"克服"这个问题,甚至下了更大的注码,继续增加交易量,“期望油市将会走低”。"这下公司真是没有退路了,"一名金融业内人士表示。"他们本该停手,但却提高了头寸。"到10月中旬,油价再创新高,中航油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由此衍生品交易引发的账面损失达到亿美元。在用了2亿多美元现金支付追缴保证金(弥补亏损所需缴纳的额外资金)之后,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中石油接着就做了中国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者意料之中的事:向母公司求助。但母公司中航油集团非但未将自己的资金注入中航油,反而以亿新元的价格出售了中航油15%的股份,将所得的这笔资金贷款给了中航油。但当时在证交所声明中,中航油并未说明这次出售的原因,而彭博社(BloombergNews)曾引用该公司一名官员的话说,那是母公司在为"它们正进行的一项投资"筹集资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