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9堂早教课(1)

第1课:首先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

重点提示:大人要谨慎地干预孩子的行为,不要随心所欲,对孩子的一切指手画脚。在采取行动之前,务必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一定要记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核心目的是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让家长动用武力控制孩子。

一讨论起孩子的坏习惯,不少父母就会摇头、皱眉,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吃饭的时候抓起菜到处乱扔,洗澡的时候,一把他放到洗澡盆里他就哭,有时你刚帮他把玩具收拾好,放进篮子里,他又给你倒出来,再不然就是把书撕了……也许你气得牙痒痒,恨不得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的坏毛病统统消灭掉,让他变成一个“完美的孩子”。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在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需要纠正,确定怎么纠正之前,需要问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一、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久发生一次?

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经常发生呢?还是偶尔一次?比如,孩子把你收拾好的玩具扔出来,是就这一次呢,还是他经常这样做?如果孩子不是有意的,让他帮妈妈把玩具收拾好就可以了,就此打住。

孩子的不良行为程度有多大?是比较轻微还是比较严重?比如,孩子爱生气,那么你就要留心观察,孩子生气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果他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哭,而且一会儿后就像没事人一样自己去玩了,那你就要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哭泣也许是他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但是,假若他因为和别的小朋友闹不愉快,生气咬人,乱扔东西,那你就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你生气了,可以去别的地方玩,或者告诉妈妈你不高兴。”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能咬人,还要教会孩子应该怎样做,来缓解不好的情绪。

二、你判断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前后一致?

问问自己,你评判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仅仅因为你自己不能忍受,还是即使在你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一想到别的家庭不会允许孩子这么做,就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对孩子也不公平。不要以个人的偏好和需求来作为衡量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以免过严或者是过宽。

作为负责任的家长,还要在符合一般规范和适合孩子的身体特点、个性特征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孩子不肯睡午觉,但是他能在中午安静地玩一会儿,那么就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这么做,而强迫孩子睡午觉。

同时,你的标准要稳定,前后要一致。不要因为你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因为你不高兴就对孩子步步紧逼,要求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你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

大人要谨慎地干预孩子的行为,不要随心所欲,对孩子的一切指手画脚。一定要记住,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让家长动用武力去控制孩子。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热情,孩子才会对周围的世界更敏感,更有自信,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佼佼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