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日本和尚

 

然而,当我听到唐朝的千年古乐从古老的东大寺里传出,我的心里荡漾着一种怎样的感激之情?我将怎样地感谢那些顽强地保存着唐朝文化生命的异国友人和我的那些顽强寻梦的同胞?他们使我这个无家谱可续,无家庙可拜,叫不出三代以上先辈的名字的飘泊者,在那一刹那,似乎豁然解开了那个苦苦缠绕着我的、叫做"我是谁"的孤苦方程式,使我在祖先壮丽的身姿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叠印着的面影。

我在读书时,曾看到日本人写下的这样一首汉诗:

残民争采首阳薇,

处处闭炉锁竹扉。

诗兴吟酸春二月,

满城红绿为谁肥?

我想,读到这首诗的人,一定会想起中国的诗人杜甫,想起他在《赴奉先咏怀》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起他《岁晏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我们也会想:这样的忧国忧民之士会是谁呢?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士吧?

其实写这首诗的人不仅是个文士,而且是日本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在日本室町幕府的长禄、宽政年间(1457-1466),第八代将军足立义政喜欢风雅,大兴土木,四处收集名木怪石,造山引泉,挥金如土。长禄三年(1459),义政搬迁新的府邸,但因挥霍过度,连搬家的钱都没有了,只好和五山的和尚借钱。而从长禄三年到宽政初年(1460),日本各地发生大饥馑,随之而来的是宽政二年的瘟疫流行,病死和饿死的人的尸体堆满了京都的贺茂川,而将军义政对百姓的疾苦全然不顾,仍然沉浸在华美风流的生活中,正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蛙跃古池内 静潴传清响

正是在如此的状态下,当时的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后花园天皇作下了如此的汉诗交给了足立义政,促其反省。诗的大意是说:那些幸存下来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只好争抢那些少得可怜的野菜,到处都是熄灭了的炉火和紧闭的竹门,那里已经没有了人烟;而那些沉浸在华美风流生活中吟诗作赋的人,吟到了无聊和腻烦的程度,连那二月的风都让他们吟酸了。那满城的花红柳绿与那些饥寒交迫的人无关,只属於那些权臣显贵。

和中国的诗人不同,日本诗中"刺世讥邪"的政治诗和敦促皇帝反省的"谏诗"极少,而这首"谏诗"不是臣子谏天子,而是天子谏臣子,这在中国更是不可想象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的皇室和中国的皇室有本质的不同--与其说他们是政治的统治者,不如说是文化的创造者。在镰仓幕府之前,日本的皇室虽然从表面上看还有些实权,其实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的实权也一直掌握在外戚手里。在镰仓幕府开府之后持续了近八百年幕府时代,皇室在政治上的统治权更是名存实亡,但在文化的创造上却从来没有中断过。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出自天皇、皇后和皇族之手;平安朝时代的诗集《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新后拾遗和歌集》、《新后撰和歌集》等,都是敕撰和歌集,也就是说,都是在天皇的领导与参与下编成的,日本的一切古来的各种典礼、祭祀活动,以及从中国等传来的各种古代文化,都在皇居中,也只有在皇居中,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日本人为什么对皇室如此地依恋和崇拜,因为她代表着日本文化卓绝的创造和坚韧的传承。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后花园天皇为什么不像中国的皇帝而更像中国的杜甫。

日本室町前期僧人绝海中津,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可他是唯一一个曾和中国皇帝一起吟诗唱和的日本人。

绝海中津是禅宗临济宗僧人,京都五山的学僧,1368年(明洪武元年)入明,曾师从杭州临安府中天竺文字禅巨匠季潭宗泐。

洪武九年,他和同船渡明的好友汝霖良佐一起在金陵(南京)英武楼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问及禅宗法要,绝海对答如流,很受太祖的赏识。太祖领他进了一个"板房"中,指着一张日本的图画,问起有关"熊野古祠"的事,并邀他以此为主题做诗一首,于是绝海吟题为"应制赋三山"七绝一首:

熊野峰前徐福祠,

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

万里好风须早归。

太祖读了绝海的诗很高兴,也诗兴大发,步绝海之韵和上了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

松根琥珀也应肥。

当年徐福求仙药,

直到如今更不归。

徐福是秦代琅邪方士,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各三千人去采长生不老药,入海未归,据说在日本纪州熊野有徐福之冢。

明太祖和绝海中津的诗都是围绕着徐福的归与不归而作,当然,由秦至明,过去一千多年了,徐福早就死了,明太祖和绝海中津诗中所言"归与不归",除文学上的寓意外,我想也是在讲他的灵魂的归与不归。他们似乎都对徐福一去不归很不理解,在明太祖的诗中似乎有这样的隐喻:不就是那个茹毛饮血的地方吗?有什么好留恋的?绝海中津的诗似乎在说:明朝多好哇,魂归故里吧!

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徐福是从焚书坑儒、杀戮无度的秦朝远渡东瀛的,徐福在日本无论怎样不好,最起码可以远离暴政。徐福是个方士,也算是个"知识分子",相信他如果继续留在秦朝,也完全有可能被"坑"了,就是侥幸不被"坑",摆在他面前的也只有两条路,一个是与暴政同流合污;一个是对暴政熟视无睹。相信他如果是个"知识分子",这样做良心的苛责也是难以忍受。

绝海劝劝徐福归来还可以理解,据说他的"只今海上波涛稳"之句中,含有赞美明朝"国泰民安"的意思。他是局外人,说什么都可以,听说后来他和汝霖良佐从明太祖那里得到了许多典籍,高高兴兴地回国了。可明太祖那样说就令人不太理解了,因为他杀起人来一点儿也不比秦始皇差,文字狱、锦衣卫、"胡惟庸之狱"、"蓝玉之狱",哪次不杀个万八千的?徐福就是活着,也不敢回来,宁可茹毛饮血。人不敢回来,魂也不敢回来,回来也一定会被吓得"魂飞魄散",化成一缕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