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墙 日本的墙

 

在日本,有墙的人家和庭院并不多,大多数人家是用金属篱笆围住庭院,偶尔可见淡黄的竹篱笆,但这些矮矮的篱笆似乎并不具有墙的功能,说是为了挡人防盗,不如说是一种装饰品或土地的界定物。刚到日本时,我还以为那金属篱笆是坚硬、结实的钢做成的,而走近触摸一下才知道,材料是很不结实的铝合金,根本没有"防御"的功能,但优美的造型却很有装饰效果。而褐色的篱笆上,通常爬满嫩绿的藤,藤上挂几朵深红淡紫的花,形成精致的日式小楼的一个淡雅的衬景。

而中国的墙却大多是实实在在的,有院子的地方几乎必有墙,而且都高而坚固,具有很强的挡人防盗功能,还有些人家,在墙的上面嵌入锋利坚硬的碎玻璃,似乎是在警告觊觎者,如胆敢贸然入室将付出血的代价。老式的中国院落,不仅家家户户有围墙,正对门口还有一个大影壁,行人想从门口望一眼也是什么都看不到,最典型的影壁是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

中国是世界上"墙"最发达的国家,人们甚至传说从月球上能见到的人类的两个建筑物就有一个是中国的"The great wall(巨大的墙)--万里长城。为了防止匈奴、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中国人从战国至明朝修墙不止,"墙"是中国抵御外族侵入的重要屏障。而在历史上,日本的墙是很不发达的。考古发现,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是以两个附属品为象征的,也就是坟丘墓和土墙围成的土城,日本却只有坟丘墓没有土城。而在汉字中,"墙"是个形声字,其中"啬"是收而藏之的意思,因此,"墙"字意为把宅邸的四边围拢而深藏之。日本不用这个汉字表现墙,而用中国屏风的俗字""这个字,这个字在中国不作为正式汉字,字典也没有收录,可见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墙"的理解有所不同。"屏风"只有装饰、界定与遮隐的功能,没有"收藏"的意思,而日语中也称围墙为"目隐",意为"遮目"。

这种"墙"的不同和对此的不同理解,是不同文化地理的产物。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近代以前一直没有外族侵扰,蒙古的一次大规模入侵也由于海风宣告破产,因此日本人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的"空间恐惧"。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与异民族四面接壤,与异民族间的边境冲突也接连不断,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原人,在体力和武力上又往往弱于周边的游牧民族,因此,强烈的"空间恐惧"使中国人对墙的坚固性和防御性寄予厚望。

中日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所体现的不同性格,似乎也与"墙"文化有关。古代的日本人少有"空间恐惧",接受外来文化时并不需要兼有"抵抗侵略"的任务,只需将文化自身接纳过来而不需要接纳文化的载体--异民族的人,因此他们充分利用异文化的智慧而无需应付异文化的强迫性,充分欣赏异文化展示的奇妙风景而不需要忍耐其输入时的暴力摧毁。因此他们接受外来文化时有来者不拒、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中国,外族文化进入往往与武力进犯同步,文化融合的过程往往是在入侵与反入侵的刀光血影中进行。因此,中国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少有日本式的从容与流畅,往往充满了和"空间恐惧"类似的紧张感和抵触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