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女"的悲剧和日本文化的矛盾

 

在日本的外国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每逢农历丙午年,日本的出生率就会锐减,日本人为了避免在丙午年生孩子,也极力避免在丙午前一年结婚。据我所在的大学的一位先生说,昭和41(1966)年是丙午年,到了昭和59(1984)年,这一年生的孩子正好是上大学的年龄,而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很少,以至大学生源成了问题,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这就是日本的丙午迷信。从理论上说,丙午迷信来源于易学和阴阳五行,丙在五行中属火,午也是位南属火,因此在德川时代前半期,人们都认为每逢丙午年,一定会发生大火灾,后来发生了蔬菜店阿七事件,人们对丙午又有了新的注解,认为丙午年出生的女子八字中火的成分过多,性格暴烈无常,不仅克夫,还会杀夫,甚至会把丈夫吃掉。

蔬菜店阿七的故事发生在德川时代天和2年(1682)。阿七是江户(现在的东京)本乡驹入的蔬菜店市左卫门家的独生女,为丙午年出生。天和2年,本乡驹入一带发生大火灾,大家都到檀那寺里去避难。在檀那寺,阿七和庙里的学徒吉三郎发生恋情。火灾之后,大家离开了檀那寺,阿七和吉三郎也各奔东西。当时是封建社会,男女幽会不是那么容易,阿七想:如果再发生火灾,大家还会去檀那寺里避难,那她就可以和吉三郎见面了,于是她在街上放了一把火。由此她被处以火刑。

阿七事件以后,在现实生活中,丙午年出生的女子成了悲剧性人物,没有人希望和丙午年出生的女人结婚。在明治、大正时代,在报纸上经常可以读到丙午出生的女子自杀的消息,人们像躲避鬼怪一样躲避"丙午女"。

然而,在文学的世界,却完全是另一番风景,很多作家把阿七的故事写成歌,写成曲,写成剧,赞她是为了爱死也不惜,敢作敢当的多情烈女。尤其江户时代的著名作家井原西鹤在名著《好色五人女》中的阿七的形象尤为突出,她临刑前的绝世诗更是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曰为:"哀春尘风落暮樱,空留相思一缕魂。"

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对以阿七为典型的"丙午女"避之惟恐不及,而在艺术的世界中,人们又趋之若鹜挤进剧场,捧起小说,欣赏以阿七为典型的艺术,为之感动,为之倾倒。记得法国哲学家P.布鲁东说过:作家所创作的,是他不想成为的人。用这句话概括所有的文学,则有以偏概全之嫌,但用这句话来概括日本文学,却在很大程度上说中了。日本传统文学中几乎没有西欧和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完美的英雄",甚至没有西欧和中国文学中常见的理想境界--乌托邦,他们极力赞美的,并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把"婉曲"当作最高的境界,走到极端,竟使他们"面南求北斗",想说的和所说的,变成了完全相反的东西。日语中有"本音"和"建前"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是说明作为表现形式的语言,并不是传达心声的工具,只不过是表面的装饰,心声和语言,完全是两回事,有时甚至是"面南求北斗"。他们极力赞美的,并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