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富起来吧(6)

颓废之气一扫而光。最终,多元文化带来了多元的经济。陈云写出题为《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讲话提纲,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1、计划经济部分,这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2、市场调节部分,这一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此后,个体经济兴起、民营经济有了萌芽。个体户进入水果行业、水产行业和点心行业,赚了钱后带上了很粗的金项链和显眼的劳力士,尽管大多都是来自香港的伪造货。

多元的经济成为时髦,不仅仅是被中央“钦点”为特区的地区才有的专有名词。大都市上海,上演着一幕幕或大或小的,与改革有关的故事。一段时间内被媒体炒的声名远扬,却最终锒铛入狱的“上海首富”周正毅便是在这年,以摆馄饨摊白手起家。

出生于上海杨浦区的周正毅,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家七口靠在国有企业做工人的父亲养活,家境自然贫困。17岁时,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离家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会计。月薪30多元,虽然不高,却锻炼了周正毅对数字的敏感,为以后在资本市场驰骋风云增添了经验。

有了一定积蓄,周正毅不再满足于工厂的刻板生活和少得可怜的收入。1979年初,他拿出所有积蓄在杨浦区开了一家馄饨店。显然,馄饨店老板不是周正毅的终极目标。在混沌多于秩序的年代,精明的周正毅不甘偏于馄饨店这“钱途”黯淡的一隅。他浑水摸鱼,踏上了去往日本的飞机,美其名曰“留学”,实则暗度陈仓,走私商品去日本销售,“带的货物很多,记不清楚,好像是101生发水”。

在日本,混的不算理想的周正毅有一次在咖啡馆里扮演了英雄救美的角色,救下了一个被人调戏的香港女子。这位女子后来和他同居,并资助600万港元用于发展事业。靠着这些钱,周正毅返回上海,在上海北京路开了家生意还较火爆的美通饭店,同时经营桑拿和卡拉OK。

三心二意的周正毅还是放弃了香港女子。对方由爱生恨决心报复,在珠海花50万港元雇凶欲断其一手,好在命大的周正毅躲过一劫。而与周正毅几乎同龄的新欢毛玉萍,的确是个精明能干的角色。她年轻时颇有姿色,后闯荡商海多年,在香港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最终因有两名东南亚富豪的干爹发迹,身价过千万。两人结合也算是一对不折不扣的“黄金搭档”。此后,二人携手踏上了疯狂的敛财之路,贩卖服装、开点心店、搞“阿毛炖品”……只要能够赚钱的生意,都做过尝试。

直到1995年,周氏夫妇才完成了由“个体户”向“投资家”的转变过程。那年,正值国企职工股上市流通的高峰期。和如今全民炒股热相反,那时的国企员工对股票一知半解,几乎所有人都对股票敬而远之。只要有人愿意用同等价值的现金购买,他们一般都会抛之不及。多年的从商经验,让周正看到股票的升值希望。他倾囊投资,获利甚丰,“很多国企排队上市,我用个体户名义,收购职工股。购进的股票等到上市,由几元升到几十元,最厉害的是格力空调,由二三元一股升到二十多元。”

这次收购让周正毅获利数亿,同时贯穿其此后商业生涯的投资理念――“低价买进别人不要的东西,再等时机高价卖出”由此而生。中国另外两个资本大鳄唐万新与袁宝?莫不是以此方式“敛财”。巧合的是,三人成功的因素几乎惊人的相似,且结局都令人扼腕,即便每个人身触红线的方式各有千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