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他经常自省,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
罗素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假如有什么人蔑视我,让他自己去注意这种蔑视吧。而我要注意的是这一点:人们看到我不会去做或者说配受蔑视的任何事情。有什么人憎恨我吗?让他去注意这憎恨吧。但我要使自己对每个人都和善、仁爱,甚至乐意向恨我者展示他的错误,但不是通过斥责他,也不是做出一种忍耐的样子。"
孔子告诉我们:人性本善。马可·奥勒留也嘱咐我们在清晨的时候抬头看天,这会提醒我们想起那些始终做同样的事情,以同样的方式去做它们的工作的物体,也会使我们想起它们的纯洁和坦露,因为在星球之上没有罪恶。"这是多么容易啊:抵制和清除一切令人苦恼或不适当的印象,迅速进入完全的宁静。"
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害怕死亡,一想起来就觉得人死如灯灭,死后就如电影落幕一样会变成漆黑一片,自己所怀恋的一切就都远离了。所以总会心怀恐惧,无法安宁。
马可·奥勒留,这位斯多葛派的哲学家皇帝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都是宇宙的自然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是善的。人所拥有的只是现在,无论是长寿的人,还是濒临死亡的人都一样,他们失去的只是现在。而灵魂是肯定有的,但它不是永恒的。他在书中写道:"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
我很庆幸自己能读到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百年的缘分所感动。两千年前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到了解脱。
书评四:
伦理学的吊诡与复位
--对温总理读《沉思录》的漫想
文/蒙木
不要被历史教科书误了。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我们永远不该小视皇帝的能力。例如宋朝的皇帝,其智商绝非常人所及。赵匡胤从一文不名到黄袍加身,然后坐稳江山后杯酒释兵权。太宗、真宗、仁宗都是聪明人。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使得国库到北宋灭亡还充实得很,当然祸国的罪名有王安石顶着。宋徽宗的高智商,有字画为证,自不用怀疑。除掉了顺应民心但不谙政治的岳飞,宋高宗撇得很清,完全把人们痛恨的矛头引向可怜的秦桧。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在和战两派之间游刃有余,成就"乾淳之治"。伴君如伴虎,侍奉如此精明的主子,作为下属臣僚的确看到诸多社会症结所在:官员相互掣肘,机构臃肿,将士作战能力差,边患不已……这些问题果真解决不了吗?聪明的文臣们能做什么呢?只能委婉地提醒领导:要正心诚意。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并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决策者是否动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