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繁荣

在这次危机之前,所谓的.com繁荣是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在美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被验证的例子。

1995年8月9日,对Netscape这家随后创造了同名浏览器并在当时大受追捧的公司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该公司在这一天首次公开上市(IPO),也就是说公司股票第一次在股市上挂牌。当天股票的收盘价涨到了75美元每股,是最初发行价25美元每股的3倍。公司还没有赢利,但是创始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在公司20%股份的价值一下子就升到了亿美元。

Netscape的首次公开上市标志着互联网或.com繁荣的开始,在随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网络公司的股票一路飙升,直至2000年开始急剧下降。在那段令人振奋的时期,艾伦·格林斯潘宣称“新经济”时代到来了,原来的一切规则对它都不适用,.com繁荣绝对不会走向萧条。但是最后.com繁荣还是走到了尽头,再次验证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所有的因素都凑齐了,其中包括由美联储货币扩张政策造成的低利率。从1995年6月到2000年3月,货币供应增加了54%(度量标准为零期限货币,Money Zero Maturity ,简写为MZM),而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只增长了22%。久而久之,这些公司发现他们所需要的补充资本商品――如网络程序员、硅谷地产以及网络域名――根本不够,它们的价格也随之上升。此时政府的物价指数比.com繁荣期间膨胀起来的平均价格水平要低,但是具体到网络公司部分的物价上升却显示不出来。原因是统计集合掩盖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正是这部分的价格上升导致了.com繁荣不能持久。

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经济状态:(1)不良投资行为发生,现有资源无法保证所有投资行为完成;(2)过度消费现象出现。这正是.com繁荣时的数据显示的现象:在2000年,美国的储蓄率呈现出负值状态,屋主的未偿债务与收入水平的比值越来越高,但海湾地区投资活动的增幅达223%。消费者根本没有存款,甚至欠了巨债,那完成这些投资项目所需的资源肯定是不够的。这种分配不当的局面不会坚持很久。

那些年的纳斯达克指数(NASDAQ,很多网络股在此交易)显示出美联储的廉价信贷政策误导了这一领域。纳斯达克场外交易证券 (over-the-counter securities)的市盈率(price-to-arnings ratios)通常相对较低,一般是10或更低。理论上讲,如果你购买了一家公司100%的股权,你就必须支付该公司年收益10倍的价钱。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价格达到他们收益的上百倍(如果他们有收益的话)。正是在这一时期,格林斯潘争辩说,要想知道一个特定时期是否存在金融泡沫是不可能的。2000年纳斯达克网络股在下跌40%的基础上又继续暴跌。De Soto指出:“股市持续上涨并不能说明经济状况良好,相反这种上涨正是信贷扩张的表现,这种扩张带来了一种人为繁荣,并一定会引发严重的股市危机。”他进一步延伸了Fritz Machlup的论点,即“如果信贷不可扩张(信贷可伸缩一直被认为是好事),那债券价格就不会长时间保持增长状态。如果不通胀信贷,那贷给大众用于债券买卖的资金就会马上耗尽。”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美联储开始紧缩信贷,相继6次调高了贴现率(discount rate)。一些评论者抱怨格林斯潘转变了思想,丢弃了网络“新经济”,并认为如果政府不停止货币援助,网络繁荣将无限期持续。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维持繁荣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价格的急剧上升――从网络工程师和技术经理到办公空间和员工住房――必将导致萧条的到来。繁荣期间编程师的工资涨了两倍多。受欢迎的网络域名的价格暴涨:1996年以万美元售出,1997年卖到了15万美元。企业家几乎都没想到这种特定域名的价格能涨到这么高。

作为对网络和纳斯达克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轻微萧条的反应,艾伦·格林斯潘和美联储开始着手强有力的通胀政策。这一政策开始于2001年初,随后有不少于11次的降息活动。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前所未有地降到了将近1%。 这里提到的技术性细节将在下一章节中详细论述。光是那一年就降息了11次。维持不下去的网络繁荣最终宣告终结,但不幸的是这一领域的资源分配不当给经济带来了不良影响。美联储的廉价货币政策,以及为了避免经济在2000年出现萧条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导致了更加危险的泡沫出现。那是唯一一次住房价格没下降的经济衰退记录。房地产泡沫开始也绝非偶然:房价永远不会降;房地产投资是最好的一种投资方式;房地产倒卖是安全的,而且是很好的谋生手段等,所有的花言巧语都使得房地产泡沫发展得更快。感谢马克·桑顿提供此观点。美联储干预市场只是推迟了悲剧的发生,而且暴风雨一旦来临,就会显得更加猛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