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开始!

亨利·鲍尔森在2007年3月谈到全球经济时说道:“我的从商生涯验证了现今强大的经济情势。”在2008年3月,他又补充道:“我们的金融机构很强大,我们的银行很强大,而且这种昌盛的局面还将持续很多个年头。”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积极呼应了亨利·鲍尔森的说法。2007年3月,当房地产市场危机初露端倪时,伯南克曾说道:“次级贷款市场的问题绝对不会危及其他经济领域,也不会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很大影响。”

但事情并不如伯南克预期的那么乐观。2008年3月中旬,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面临破产危机。政府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挺身而出,将贝尔斯登毫无价值可言的商业抵押担保证券作为抵押,贷款给JP摩根投资银行(JP Morgan)。换句话说,美联储根本没有经过国会同意就收购了贝尔斯登,并将其交给了JP摩根。为什么呢?美联储是怕贝尔斯登一旦消失会在金融界引起“系统风险”(Systemic Risk)。政府对这些“强大”的机构实在是保护过度了。

2008年8月,鲍尔森和伯南克向民众们表示我们的经济基础非常牢固。无须恐慌,不要停止投资,不要停止贷款买房,像帕里斯·希尔顿那样花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难想象,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指示度过2008年的前8个月,你就会失掉所有的信用度,甚至会失业。但是2008年9月股票市场瘫痪后,对情势做出错误判断的伯南克和鲍尔森不但保住了他们的官位,甚至还得到了更大的权力。

2008年9月之前我们的经济一直相安无事,但到了9月就突然出现了为避免历史性的金融灾难而不得不采取的极端措施。9月7日,财政部长鲍尔森宣布美国政府会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房”的按揭贷款占美国全部按揭贷款总量的75%,而且拥有大约5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没有人知道其中有多少烂账。政府称这一举措为“接管”,但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是被“国有化”了,即政府直接接收了私营(或半私营)机构。

与接管“两房”如出一辙,财政部接连接管了几乎整个美国的按揭市场。这些举措都是在没有与国会商议的情况下实施的。鲍尔森声称纳税人会从这项交易中赚钱,因为联邦政府将赶在所有普通股东之前获得这两个大型机构带来的利润。事实上,纳税人获得的只是近几千亿美元的损失。《纽约时报》发挥了一贯的谄媚功力,称纳税人自愿接管可疑资产是一项“合理而使人安心的举措”。(时至11月,房利美报告了第三季度高达290亿美元的损失,而且警告说到2008年年底公司的净资产将为负值。)

事情开始迅速明朗化。接下来的一周,美联储精心策划了美国银行对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的收购案。紧随其后,鲍尔森联合10家金融机构展开了对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的援助。美林证券就是提供援助的10家机构之一。一个评论者指出:“鲍尔森已经出局,他几乎没有意识到美林证券根本拿不出70亿美元来救助雷曼,其他机构更不可能。而且一旦开始救助别家机构,它作为一家独立的机构也将不复存在。”

雷曼兄弟最终没能避免破产的命运。鲍尔森当即声明政府将不会再实施救助,这样说的目的是不引发道德危机。所谓道德危机(Moral Hazard)就是指当当事人明白他的行为后果不是由他一个人承担,而是一大批人共同承担时,风险行为就有不断增加的可能性。就像当一家公司知道自己会得到外界的救助时,就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展开活动。鲍尔森指出:“道德危机不容小觑。”

第二天政府即宣布为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的救援资金。

AIG遭受房地产市场危机和信贷紧缩的严重冲击,与它拥有很多抵押贷款业务关系不大,而主要是因为它针对这些业务发行了过多的信用违约互换(信贷衍生工具之一),然后利用信贷违约互换合约为抵押贷款证券提供担保,也就是很大一部分的违约欠款都用有效保单抵换了。按揭担保证券带来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房价下跌,可调利率的抵押贷款利率就会走高,越来越多的人就会被贷款击垮,房屋止赎在所难免。那些打包起来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瞬间就失去了价值,因而购买了众多此类证券的AIG就陷入了危机。

按照《纽约时报》的话说,美联储对AIG的救援是“中央银行有史以来对私有企业最彻底的一次干预”。政府最终花了850亿美元购买AIG 80%的股份。美联储一如既往地做着先斩后奏的事,没有与国会商议。与此同时,全国上下的社会科研人员不断地著书立说,向大众详细说明一项法案怎样成为法律,美国政府怎样将民意作为指导方针以及政府怎样被大众所激励。

2008年11月,政府再次斥资400亿美元救助AIG。

华盛顿变成了贫民窟,而纳税人成了冤大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