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没有马其诺防线(2)

这是日本钢铁企业家与中国钢铁企业高管之间的不同,中国钢铁企业因为都是旧体制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讲政治”的方式来发展和经营企业。因此,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好大喜功,希望短期内能够取得政绩,不是以夯实企业的根基为出发点,而是以“做大”为出发点。造成的结果是“大而不强”,直到现在,政府主导的各个产业发展计划中,都是以做大为目的。

日本人的谦逊表现在,他们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因为日本的这些企业家都是非官员出身,他们的出发点很纯粹,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2000多项技术,日本人迅速在此技术上研发自己的技术,凭借他们对于事物的完美追求的品质,很快,日本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成为世界第一。日本人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各个行业里都有体现,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浅尝辄止、短期利益、多赚快钱、什么好赚就做什么,乃至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日本企业家的座右铭。

即便到今天,这种精神也只在中国少数的民营企业身上可以看到,比如民营钢铁企业中的沙钢集团,在企业家精神推动下,对管理、质量、技术和财务都有极为细致的研究,这才能够造就世界500强企业。

在中国官员型企业管理层主导下,1978年6月28日,中技公司和日本的新日铁、朝阳贸易株式会社、三一企业株式会社签订《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第二号技术协作合同设备订购规格书、报价、评价、设计审查与审核》,上海宝钢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则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

从建设宝钢开始,日本人提供的设备都是按照它在国内的技术标准援助的,日本国内没有铁矿石,它是纯进口的国家,它的设备只能消化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的铁矿石。从1967年开始,日本的财团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找铁矿石。

与澳大利亚和巴西等过高品位的铁矿石相比,当时中国虽然国内也有较为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但是由于品位较低,日本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无法“消化”,因此建成后的宝钢只能选择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高品位的铁矿石,从这一刻开始,就决定了宝钢的命运系在日本企业身上。

为了满足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的需要,上海宝钢建设的计划中也包括了可停泊10万吨以上矿砂船的港口和配套设施,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同样成为了这些项目的受益者。

宝钢股份从创建伊始,就像个小孩跟随日本企业进口铁矿石用于生产,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技术标准和铁矿石进口的量,这些历史数据都在日本人的资料库里。

随着国家对于宝钢的支持,政策和资金催肥了宝钢,但是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宝钢当时的人力无法驾驭,这个时候,日本人及时站出来,要求对宝钢的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组织宝钢的领导干部们去日本交流学习。

1992年,宝钢与三井物产签署了综合合作协议,建立定期干部交流机制。从那时起,双方定期举行干部交流和各项业务交流,尤其是在剪切加工中心领域拥有多项合作。同时,双方还互派骨干员工赴对方公司进行培训,每年双方互相培训已达300多人次。为了巩固和深化三井财团与宝钢的合作关系,三井物产一直在进行着十分细致的协调工作,在总经理会议、干部互派、情报共享等方面与宝钢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