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认识和心态使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但也催生了十三行这一代官行事的特殊组织,即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或外事交涉一概都由十三行行商进行经管,限制地方政府和海关官员与外国人的直接接触。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性为孕育世界级首富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颁布“一口通商”上谕
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为限制对外贸易,也为了防止夷人寻衅滋事,颁布了一口通商的上谕,只开放广州一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其他沿海城市的出口货物都要汇聚广州一地,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运来的货物也都要凑到广州,通过十三行转发到内地。此举堪称清代外贸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动,从此,十三行独揽外贸持续了85年,直至鸦片战争爆发。
关于广州十三行命名的来由,《粤海关志》记述: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总之,广州十三行是作为广州具有经营进出口贸易特权的机构的统称,并不反映确切的洋行数目。
为什么粤海关、广东行商有如此特殊地位,以至于乾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选择了在南国留下这样一块开放的特区呢?
首先,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有人说,广东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试验场,是中国人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地方。因为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以广州为驿站,远涉东南亚、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可通有无。
广州早在秦汉之际,就是“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已是对外贸易、商贾取富的重要城市。在汉代,广州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文王陵墓,出土的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有十多批。到了唐代贞观年间,中国与南洋及波斯湾地区有六条定期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广州—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非洲东海岸诸国航线,途径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其次,广州贸易自古以来是中国政府的理想财源。商业的茂盛、积极开放的心态与变幻无穷的创新理念造就了近代广州在国内经济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它让广州成为中国近代商业文化的领航者,并积累下了巨额财富。对于清廷来说,广州运来的白银和不断增长的财务报告,更能满足官员享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