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伍氏家族溯源(12)

在对内来说,与同行相比,怡和行也显示出相当的实力。当时,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造就了一批豪商巨富,以伍、潘、卢、叶四大行商最为著名,即同文行和同孚行的潘振承和潘有度、广利行的卢文锦、怡和行的伍氏父子以及义成行的叶上林。

伍家的怡和行在当时的行商里中,资本不是最雄厚的,发迹也稍迟于十三行的其他三大家族,然而却能后来居上,1786年时,伍国莹的怡和行在当时20家行商中排第六位,直至跃居十三行行首,必然是父子几人在抓住机遇的同时经历了一番激烈搏杀的。

伍国莹个子不高,面容清癯,两撇胡子八字开,眼睛下面有着一对厚重的眼袋,常常头戴一顶黑缎六合一统瓜皮帽,玄色巴图鲁背心套着一袭灰府绸夹袍,看上去很普通,但他身上蕴藏的一些过人的素质,使他成为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哲商,并在经商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升华,不断通向炉火纯青的境界。而这一切得益于他的敏锐眼光、价值判断力和对内外环境的深刻认识。

他很善于揣摩官员的脸色,能从对方脸上瞧出些名堂来。为了能从官府手中取得垄断经营权,他对两广各级官员很讲义气。当然,义气不是空谈,首先表现在肯花钱上。每次更换新总督,怡和行的钱不仅要花出去,而且要花得无声无息,给外人的感觉是受惠一方应得的。这是封建社会中的商人要想积累财富必然要走的一条路子。

由于十三行行商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以至于当时的十三行的兴盛程度,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描述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但精明能干的伍国莹依然逃脱不了外商的挟持和清政府的勒索。1787年,伍国莹因被牵连于一项英商与中国人的银钱纠葛,被东印度公司监禁于商馆中,被逼迫代偿欠款;后来,怡和行又因拖欠海关关税及其他苛捐杂税陷入困境。

伍家怡和行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曲折?后来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环境孕育了伍秉鉴这样的世界首富?其命运走向与大清国的国势走向有着怎样的微妙关系?这只能从清朝的行商制度窥探出其中隐藏的命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