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易碎品,有着脆弱性和暂时性(3)

从图1.1中可见,爱情的供给量并不随外在条件而变化。寻求爱情的人越多或者说一个人对于爱情的渴望越强烈,需求曲线将从D向上移动到D1,则获得爱情的代价越高。从经济学角度看,获取一种消费品所费的代价越高,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此种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也越大。由此,坠入爱河的男女,从爱情中获得的效用(或者说美好的感觉)是趋向极大化的。

当然,爱情的供给曲线垂直于Q轴,意思是说爱情是短暂的,否则就是自右向左下方倾斜。

所以,实证资料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多数人对爱情充满期待。例如,人民网2010年4月25日载文称,调查发现,98 1% 受访者希望伴侣会爱自己一世,75 6%则相信有一生一世的爱情,虽然有17.4%青年会选择不结婚、“拍一世拖”或同居,但约82%人仍视结婚为与伴侣维持长远关系的最终目标,唯有7%的受访者会同一时间与多名男女朋友交往,或以“骑驴找马”的心态对待爱情。

另一方面,调查数据也表明,爱情是短暂的。美国的调查显示,男女之间的爱情最长只能维持18个月(千龙网2009年7月29日)。而意大利科学家认为,浪漫的爱情最多只会维持一年时间(英国BBC2005年11月29日)。虽然各方调研出来的爱情生存的时间有差异,但都认为爱情只能存续一段时间。

也许,很多人会说,经过社会风气浸染过的爱情大多带着功利色彩,从而无法牢固。这一观点不符合实际。在大学中,爱情应该是相对纯洁而神圣的。但是,即便是爱得死去活来,当毕业“大限”来临时,无非是执手相看泪眼,而后各奔东西,寻找新的生活!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的毕业分手率高达80%(《广州日报》2008年12月22日)。难怪,香港的一位女作家这样说:“我们是不是已处在一个鸡肋世纪?生活上有着太多食而无味、弃之可惜的人情与事物。上至婚姻、事业,下至中午时分匆匆吃下肚的盒饭,都可能是鸡肋。”从图1.1中可见,爱情的供给量并不随外在条件而变化。寻求爱情的人越多或者说一个人对于爱情的渴望越强烈,需求曲线将从D向上移动到D1,则获得爱情的代价越高。从经济学角度看,获取一种消费品所费的代价越高,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此种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也越大。由此,坠入爱河的男女,从爱情中获得的效用(或者说美好的感觉)是趋向极大化的。

当然,爱情的供给曲线垂直于Q轴,意思是说爱情是短暂的,否则就是自右向左下方倾斜。

所以,实证资料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多数人对爱情充满期待。例如,人民网2010年4月25日载文称,调查发现,98 1% 受访者希望伴侣会爱自己一世,75 6%则相信有一生一世的爱情,虽然有17.4%青年会选择不结婚、“拍一世拖”或同居,但约82%人仍视结婚为与伴侣维持长远关系的最终目标,唯有7%的受访者会同一时间与多名男女朋友交往,或以“骑驴找马”的心态对待爱情。

另一方面,调查数据也表明,爱情是短暂的。美国的调查显示,男女之间的爱情最长只能维持18个月(千龙网2009年7月29日)。而意大利科学家认为,浪漫的爱情最多只会维持一年时间(英国BBC2005年11月29日)。虽然各方调研出来的爱情生存的时间有差异,但都认为爱情只能存续一段时间。

也许,很多人会说,经过社会风气浸染过的爱情大多带着功利色彩,从而无法牢固。这一观点不符合实际。在大学中,爱情应该是相对纯洁而神圣的。但是,即便是爱得死去活来,当毕业“大限”来临时,无非是执手相看泪眼,而后各奔东西,寻找新的生活!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的毕业分手率高达80%(《广州日报》2008年12月22日)。难怪,香港的一位女作家这样说:“我们是不是已处在一个鸡肋世纪?生活上有着太多食而无味、弃之可惜的人情与事物。上至婚姻、事业,下至中午时分匆匆吃下肚的盒饭,都可能是鸡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