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的来源

一、体能的来源体能来源于三个方面:遗传基因、营养摄取和后天锻炼。

二、智能的来源

智能来源于三个方面:智商、学习、经验。

智能――智商:

学习的正解应该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准确地讲:人的一切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活动,都是学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肤之所感……都是学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十之八九没有大学学历,但他们“学习”所收获的东西,岂是大学几年可比的?在世界政治家群体里,“治国安民”的智能大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从学校、书本里走出的政治家少之又少。

在此方面,我们的误区很多也很严重,最典型的就是:学习等于读书,学习等于学校教育,学习就是听课……

学习影响到获取及储存智能的结构和含量。

智能――经验:

什么是经验?《现代汉语大词典》给经验的定义是:作名词的时候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作动词的时候是指“经历、体验”。我们这里的“经验”是指“经历和体验”,“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我们归为“学习”的范畴,“由实践得来的技能”我们纳入“技能”。

经历:经过的历史过程。它有时长(时间长度)、环境、内容三个要素,“经历”的三要素:时长、环境、内容。比如“外资企业三年财务主管经历”,外资企业是环境、三年是时长、财务主管是内容。

体验:通过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重在“认识事物”。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体验可以带来不同的认识结果。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亲身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所以,经历相同的人绝不意味着有相同的体验,相同的体验也会导致不同的经验。看看现实,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在错把经历当经验。“同等职位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两年以上外资企业工作经验”……里面的“经验”并非经验,指的不过是经历而已。而应聘成功后,工作需要的并不是经历而是经验,这时候才发现“招错了人”,检讨起来,描述招聘条件时已经潜伏着发生错误的可能。

从本质上讲,经验也是学习的过程。但从对人能的影响来看,它与“学习”有着重大区别。学习就像是光合作用,产生“能”并储存“能”,而经验则像地质运动,既可以把含能的植物变成石油,也可能变成煤,还可能变成化石或消逝于无形。

三、技能的来源

《庖丁解牛》中记载的那位庖丁的解牛技能,是智能加上体能就可以解释的吗?神奇叫绝的微雕技能、一针中的的中医针灸技能、不留痕迹的字画修补技能……哪一样是智能与体能混合就可以解释的?现在,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此起彼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里,大多数都属于技能的范畴,一些高超的“民间技能”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现存的很多都到了需要政府出面拯救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技能当成“技能”的结果,以为只要有智能和体能就可以了。

技能来源于三个因素,智能、体能、“化合反应”。需要明白如下三点:

1. 不是所有的智能都会进入技能;

2. 不是所有的体能都对技能产生作用;

3. 化合反应需要反应物,这里是指智能、体能;需要反应环境,这里指作业环境,包括工作内容、性质、组织文化等。有压力,是指工作任务和自我需要;有催化剂,是广义上的激励,包括获取更多报酬、享受工作乐趣、获得组织奖赏、实现自我价值等。在这样一个“化学反应”里,一些智能和一些体能凝结成为技能。人的工作内容常常可以细分为诸多项目,因此人可以生成多种类别的技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三能”的来源勾勒一个简单的模型:图2-3三能来源示意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