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雷区”(5)

追究原因,正是因为在群体中,有共同的关心与目的地,即一体感很强,无名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而与群众趋同;换言之,个人的责任感与主体感薄弱,判断时也比较容易失去理性。

我们在群众中的行为,虽然不一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在“大家都做了,自己也可以这么做”的心理下,容易造成附和雷同的行为。即使自己所做的是犯罪行为,也以为责任应由指导者与煽动者去负担,自己只是掺杂在其中的一个而已,并没有犯下多大的错误,甚至以为自己完全无罪。

曾有一位老球迷抱怨,现在的观众水准越来越低,喜欢在观众席上大声叫嚷,妨碍其他人看球赛。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一些太过兴奋的观众,会把东西丢进球场内,甚至发生输球队的球迷把对方选手打伤的憾事。

这是因为,当这个群体有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目标,形成强烈的一体感时,那么每个无名的个体,都会丧失自我意识,造成一种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者金巴尔多把这种现象称为“无个性化”,这时人的理性会减弱,变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此外,群体还有一个特征,会使人的被暗示性提高,只要给予一些关键性的暗示,就可以使群体不约而同地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比如说,人们常常看到别人在排队,也跟着在后面排。有一家冰激凌店在开业的当天,雇请数十个学生在店门前排队,过路的行人不禁驻足,心想:“这家店的冰激凌真的那么好吃吗?”有些人便装作是特意来买冰激凌的,而加入队伍的阵容中,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同调性心理”。

如果是只花几十元,去买吃了不伤身的冰激凌还无所谓,但是若是有些不法商人利用人的这种“同调性心理”,卖给客人一些昂贵又不实用,或是对人体有害的药品那就糟了。因此千万不要赶潮流、跟着别人一窝蜂做事,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

10.只要自己参与讨论,就不会对结论不满

现在假设有两组家庭,同样要在难得的假日里外出旅行。其中一组家庭的父亲,是独裁型,父亲“命令”说要去A地,全家人的旅行地点就这样被决定。而另一家庭,父亲的作风是民主型,他先将家人聚集在客厅讨论,有人说想去A地,有人说想去B地,后来大家决定到A地。同样是去A地旅行,你认为哪一个家庭玩得尽兴呢?

当然是后者。前者这个家庭,可能在尚未到达A地之前,小孩开始发牢骚想去别的地方玩,母亲也小声地抱怨,结果除了父亲之外,全家人都把头朝向窗外,好像在看风景一样。而后者的家庭,虽然母亲原有别的提议,但一出发后就已忘得一干二净,而与孩子们兴奋地计划着旅行的行程,车内的气氛显得相当和谐。

产生这么大差距的原因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决定的方式”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欲求,这种欲求若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不满。由父亲一人来决定,等于抹杀了全家人各自自我实现的欲求,当然会不满。而在讨论时吵吵闹闹的家庭,因为每个人都已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至少已满足了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欲求。况且,即使最后的结论对自己不利,也因自己曾经参与决定,而不在意结果是否与自己的意图相反,不会感到不满。

原有的不满明显地减轻,工作效率相应提高。许多工作效率调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