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北京与毛泽东的联忆,位于北京东南方向出海口的天津,曾落下一代伟人政治家周恩来的痕迹,那份痕迹,恰是周恩来的事迹宣导里常为人说道的。而天津,纵位列中国四大直辖市,但在一般人的感受里,这座人口摸高也近千万的巨大城市,却难有自成一格的独立感,或者说它与近旁北京的微妙互动,一直左右甚至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宿命地说,也许这是从早前就底定了的。探问天津的建城历史,也许可以有助于掌握某种根由。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天津卫是当日拱卫京师的军事哨所,从一开始就奠定某种双生或从属的依存关系。只在20世纪有那么二三十年,天津的繁荣一度自我存续,那完全是由清朝逊位民国肇建后,特别是20年代后期,国家行政重心迁往革命的南方所系。在那时,北京(当日叫北平)因为失去巨大的政治资源,而使绵延两三百年基于官场利益交付形成的单纯消费型经济无以为继。大量前清皇族,或失意的北洋政府官员,纷纷避居天津,从而使天津在20至30年代获得自我繁荣的机会。到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政治中枢再度北抬,当日考量设定3个国务院直辖市的计划里,天津的卫城性质,遂再被重估。
所以,只要是了解天津名字的由来,即可对长期以来其城市发展的脉络有个大致不差的理解。天津再大,亦“天子之津渡”也。
资深媒体人邓效锋说
因为我现在在媒体工作吧,外地来的朋友也多,什么客户啊,有时候常常会谈到天津这个话题,对天津的理解到底是怎样。其实对于一个城市来讲,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实在是不太可能,因为太复杂太多元了。天津这个地方到现在建城已有603年。这个城市,它最初是一个军事卫所,是由明朝的淮军,也就是安徽那边派驻过来驻扎的一支部队,所谓保护京师这个概念形成后的产物,以后再慢慢繁衍为一个城市。所以你看天津人很有意思,他和周边任何一个地方从语言上就不一样,有一个语言上的“孤岛”现象。
这是指什么呢?就是你往北边走,往北京走,到了武清,属于天津地界的那一块,武清话就跟通州话基本接近,已往那边偏了。你往汉沽走,当地话就往唐山偏了。再往天津大港那边走,它又跟黄骅那边话是一样了。所以你看这是什么呢,跟周边哪儿的乡土话都不一样,这就是语言上的孤岛。好几年之前,尤其是建卫600年的时候,天津有些机构发起一个寻根活动,寻来寻去的,居然还找到一个地方,安徽一个很小的地方,名字我都忘了,说话和天津话是一模一样。
本身并非天津土著的邓效锋,在天津扎根多年。长期的生活沉淀,加之特殊的职业背景,使其有条件对天津的文化养成与城市性格,有清晰梳理,及格外生动的阐述。
我就从这个天津话说起。你看天津话吧,很多相声都是用天津话来演绎的。你看天津话这个老百姓的语言所带来的幽默细胞。现在相声在天津发展很好,天津茶馆相声很火,你要是去晚了不预先订票的话,你肯定听不到。但是天津话吧,说起来幽默,感觉很幽默,但是我发现天津但凡有点文化的人都不太爱说。我指的就是,你看孩子上完学回来以后,就基本上不再说天津话。我可以这么讲,如果说一个城市大家都不说本地话的这个比例,我认为天津在全国应该算高的了。
像我这儿算是媒体,文化单位,我在大楼里头基本上听不到天津话,留心听才能听到。原来在大学里面你也听不到天津话,你在很多场合都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你在说话发言的时候,几乎听不到天津话。如果你说天津话,大家听到心里,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有点老土,怎么说天津话呢,所以这个很有意思。
从语言上头我感觉到天津人对这个方言有点不自信。我记得特别清楚,还在当记者的时候,因为我在部队大院生活过很长时间,东南西北的人在院里从小都说部队大院的话,其实也就是有点普通话的意思。而有些个记者,其他媒体的,一出去外地,也没人提示他,马上就不说天津话了。回到天津之后,一落地,马上自动就转成天津话了。到外边出差,我有时候会微微地有比较尴尬的体会,如何个尴尬法呢?你看你到外地去,有人一听你说话说你是北方来的,哪人啊,其实冲我我就不愿说自己是天津人,我就说北京的。我们现在出去为什么不说天津话,我想潜意识里有点像在掩饰这一点。
近10年来,天津在发展上曾经遭逢到一种尴尬局面,天津人在外边,面子不是很足。我曾经到日本去,几个人一起去的,在一个游船的船舱里,我们当中的一个人,说了天津话。他在国内不说天津话,大概想在日本这个环境,日本人也听不懂,就说了,结果没想到旁边有几个台湾人听出来了。台湾人就说这几个是天津人,他听出来了。因为天津在台湾还是有知名度的,因为“康师傅”的原因。康师傅到天津落了地,后来暴发,很有个财富效应啊。所以呢,一说天津来的,弄得我们几个都有点尴尬,后来有个人跟他们介绍,对方回话说,天津啊,中国大陆最大的村。其实他这个意见,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天津这么多年来,作为直辖市之一,过去一向都有“老三市”的意识。直辖市嘛,本身就算比较强,里面排第三。其实最近的20年,或者30年,忽然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老三了,而前十位能不能排进去都够呛。在很多商家眼里,早不把天津列为一线城市,而是列为二线城市的。
你说天津人他骨子里怎么说?!其实拿一个人作比方来讲,他曾经出身很高贵,曾经家里很富贵,这样的一个出身。所以现在一看到周边发展起来,自己又不服气,但是现实就是这么一种状况。近100年,在北方,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天津是最早开放的,尽管是被迫开放。就当初而言,在北方,它算是最现代化的城市。那时候的有钱人,不论是不是经商,他要是想落地,找一个居住的地方,首选天津,所以这个五大道上都是近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名人住宅。到了1949年之后,天津诞生了我们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照相机等等,好多个第一,都是由天津产生的。因为当时天津的轻工业,在全国首屈一指。那时候说实话,北京在工业方面和天津是没法比。应该说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甚至在“文革”之前,拿京津两地比的话,也是一个土一个洋。洋,体现在天津;土,体现在北京,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曾几何时在天津和北京的距离拉大以后,好像一下子就坠落到一个更深的深渊里去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北京不如,到被北京赶上,天津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产生这么一个局面。
你看天津的纺织品,过去那算是最好的纺织品,有6个纺织厂。当时在全国,天津产的衣服、纺织品,那算是质量很好的。那时天津在纺织业上很发达,到陕西、内蒙古那边开纺织厂,要有天津专家过去才能开。天津这六大纺织品厂,从日伪时期到改革开放之初,一直是首屈一指,平均每个厂有近一万名职工。当然后来也是从这些厂开始倒的。“减锭”你听说过吧,就是把过去老的机器设备都给毁掉了,这样很多很多人失业,实际上就是再就业嘛,但过去那种经济支柱的东西,呼啦啦都没了。就和老房拆迁一样,哗啦一下推倒,而新房子还没起来,天津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么一种局面。而恰好这些年,正是国内,特别是南方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天津还在做重新调整,一下就感觉距离在拉大。但天津大家闺秀、富家子弟的感觉还在。所以一出去一看人家说天津 天津这几年没有变化啊,天津这几年落后啊,其实呢,是因为在外地很多地方,对于天津的期望值,应该来讲比其他城市更高:它是直辖市嘛,就这么一种心态,我随便举一例子,大家感觉石家庄近些年没变化,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种没变化倒也正常,因为两个城市不一样。
其实即便没有邓效锋的介绍铺垫,在一个外来客的眼睛里,天津城市一种与其体量并不相称的沉闷,也是难以回避的事实感受。相较于其他大城市,这个城市,明显缺乏热点。著名的劝业场商圈,人气平平(哪怕是对照沈阳、青岛这样的二线城市)。走在南京路新开张不久的美美百货,及左近的伊势丹百货,再则开通已好几年的地下铁,明显感觉此处人流的稀松,是无法归于这样的大盘城市的。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距离北京太近。人们想要满足更好或最好的消费体验,完全不用在本地进行。而有关交通,在天津,人们还可以触摸到20年前这个泱泱大国的交通特点,那就是:自行车。而自行车不怎么守规矩地恣肆横行,叫一个心理印象上本就大而平的天津,更添些散乱,有点脱序。